大众经常说的“文化水平高”和“学历高”,从两个概念的本质含义讲,意思是不同的。
大众经常说的“文化水平很高”和“学历高”是一样的意思吗?有何区别?
大众经常说的“文化水平高”和“学历高”,从两个概念的本质含义讲,意思是不同的。可在实际生活中,老年人有时会把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认为“学历高”的人,就一定也“文化水平高”,这种认识产生的说法当然是不准确的。“文化水平高”一个人的文化综合素养高,有一种内含的气质,坐下来可以写文章,站起来能够作演讲,头脑中有道理,有智慧。
可不一定“学历高”,只不过是善于积累,勤于拓展资料,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当然,我们也排除“学历高”的人智慧渊博,文化水平高。“学历高”一个人获得文凭的显赫标志。让农民用一句土话说:念的书多,考的试多,肚里装了智慧,拿了个红本本。当然,这句话是针对那些“学历高”,实际生活中却显现出文化水平并不高的人所说的,也正是“学历高”而社会生活中“能力不足”的表现。
“文景之治”缔造者其中一个的汉景帝,何故被有些人称为人品下作的“明君”?
从小读书,老师和家长都耳提面命:要做个好孩子。似乎成功人士都是想法品德很好的。长大后才晓得,一个事事周全,处处求好的人,其实是没法子成功的。如果一个皇帝,也一个圣人,那大致上这个皇帝也是做不久的。皇帝要考虑大局,道德教化之事要留给圣人来做。因此,皇帝其实不是圣人,有作为的皇帝比一般人甚至更为冷静冷血。
与其父刘恒共创“文景之治”的刘启,论其作为,宽俭待民,予民休养生息,不失为一位明君。何故有人要说他人品下作呢?这觉得这可能与两个事件有关。一个事件是失手打死吴太子刘贤。刘贤是汉初诸侯大国吴王刘濞的儿子。当年进宫与还是太子的刘启一起下棋,两人为着一步棋争执不休,刘贤虽为诸侯王世子,却不把眼前的皇太子放在眼里,一点也不退让。
而刘启,也是少年意气不相让,一气之下,居然把棋盘扣在刘贤头上,这下倒好,刘贤居然被打死了。这个事件似乎说明,刘启心胸狭窄,有点输不起,没风度。第二个事例就是“诛晃错”。当初刘启听从了晃错的建议削藩。不想诸侯王反弹很大,起兵造反,形成了“七国之乱”。这下刘启傻眼了,眼看就要弹压不住,这时他听说诸王造反的口号是“诛晃错,清君侧”,心想着杀了晃错就得了。
于是,不顾人家前头为他出力,这时为挡一时之祸,居然杀忠臣以媚敌。结局,他杀了晃错,人家还是照样造反,最后,还是得靠出兵平息战乱。在这件事上,刘启是愚蠢又冷酷的。明眼人都知道诸侯所谓“诛晃错”不过是个幌子,他偏偏第一时刻就把自己的恩师抛出来,实在是无情又愚蠢。不晓得我的推论是否符合大众所说刘启“人品下作”,欢迎诸君提出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