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秋专栏】观摩课例—–《昆明的雨》有感

观摩课例—–《昆明的雨》有感
2018年10月13、14日,丽江市初中语文(杨益华)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行8人参加了由云南省语言学会举办的第二届以“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深入解读统编教材”为主题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观摩研讨会。
专家们的讲座精彩纷呈,但研讨会上袁源老师展示的课例《昆明的雨》印象最深刻,感触也最深。不是因为袁源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的身份,而是她对文本解读的独和课堂组织的独特。

“我来自江苏的省会南京,你们来自云南的省会昆明,身为南京人的我可喜欢昆明了,那是因为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而我只是走过昆明,并未驻足,我就在想昆明真的这么美吗?还是比文中更美?今天,我就想向各位小昆明求教一下。”袁老师这样简单的导课,既满足了学生对老师的好奇心又自然地进入课题,既放低姿态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用幻灯片列出文章里提到的事物,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老师归纳的全了没有,顺序对了没有。这样,不着痕迹地进入了带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接着抓住文中重点写的昆明雨季的菌子,与学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下一环节更是别具匠心,老师问:“很快我就会离开昆明,如果你们要送我一副画会画些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我要画菌子。”“我要画火炭梅。”“我要画买缅桂花的母女俩。”······确实,汪老作为作家、画家、鉴赏家,他的散文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这篇散文就是。关于这一点,如果老师硬生生地把这句话让学生记在课本或笔记本上不会有多大的效果。袁老师用“送一幅画”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我想对学生以后读好汪老的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
袁老师还重点让学生品味了“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由此,引出本文的难点。汪老想念的是什么呢?是那段战火纷纷的历史,还是别的什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那份柔情与热爱。遗憾的是这个问题没来得及在课上探讨,使人感到意犹未尽。
各个教学环节看似闲散,其实是步步为营,值得我们不断琢磨、学习、实践。
整堂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回答······却这样持久地震撼着我。

写在后面
《昆明的雨》是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去年我上过,但只是略略地点拨,让学生自学。对文本没有进行深入地探究,甚至没有想过汪老“想念”是烽火连天中的一幅幅温情的画面,当然对作品的思想意义就无法深刻把握了。而袁老师为了上好这篇课文读了许多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作品,令我钦佩不已,同时为自己的懒散而汗颜。袁老师的这节课是上好自读课文的典范,值得我琢磨、学习。
作者简介:
宋海秋,丽江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热爱生活,热爱文学,愿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成长。
如果你热爱语文,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生活,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如果你有优秀的文章或论文,
可以优先发表在《丽江教育》。
投稿邮箱:1035406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