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大理“文献名邦”称谓的,除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弥足珍贵的文物古迹、鲜活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受人景仰的大理历史文化名人,在当前还有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那就是居住在大理境内,如今依然保有强大艺术创造力,也取得了较高艺术成就的大理本地众多的作家、画家、书法家、音乐家、舞蹈家等文化名家,是他们的存在,建构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大厦,形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尊重、热爱、关怀这批文化艺术家,就是在尊重这座城市的文化,热爱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
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大理古城弘圣路,一间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小馆,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300多天旅行回到大理的许崧先生。在两个多小时的拜访过程中,许崧先生非常健谈,我们循着他的声音感受他对旅行写作的独到见解和对大理的热爱与眷恋。
许崧是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酷爱背包旅行。2004年他和太太一起辞职开始环球之旅。走过20多个国家后,因在大理古城人民路上开餐馆朋友的推荐,2010年的一天,他第一次来到了大理。先是在古城洱海门旁的大院子村租了一院民房,来了半年后,差不多认识了一半城里的人。他说大理满足了他对诗和远方的所有想象与愿景,就决定在大理定居。当时周围有许多人不理解,从一个号称天堂的沿海发达城市,主动搬迁到西南边陲小镇,还在这里过得喜滋滋的,为什么?他的回答是:全国只有一个社区,并且是一个国际化和多样性都足够的社区,就在大理。在大理定居的这十年里,他独立创作出版了《美国走着瞧》《印度走着瞧》《西亚走着瞧》《不去吃会死》等四部书籍,每一本书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去年还带上老婆和孩子,利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走遍了全国,现在回到大理的目的是好好休整,完成自己的新作品。
谈到大理的文化,他说:我认为文化就是识别性和独特性。大理文化不仅仅包括文物古迹、民族民间、非遗等本土文化,还应该包括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跟外界文化充分融合后形成的独特的大理新文化,这也正是大理开放性、包容性的一个最好呈现。我认为大理在这方面是做的最好的。上世纪90年代,大批的“背包客”来到大理,把西餐带了进来,古城护国路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洋人街”,后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艺青年来到大理,各种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共冶一炉,大理更加有文艺范,吸收精英可以更强大。所以,我选择大理作为我的故乡。
谈到文学创作,许崧先生说他是为了快乐而写作,用旅行写作来表达思想,把旅行回忆写下来,会让旅行变的更有意义。我就是一个旅行作家,顾名思义,一边旅行,一边用自己的笔记录沿途见闻的人。文联组织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公共平台,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都是创作个体,能否由文联组织总结一下在过去二十年内或更长的时间内,文艺工作者们在大理创作的作品,比如,我了解的《疯狂的石头》就是在大理创作完成的,诸如此类,列一个清单出来,结果会非常震撼,也可以向全世界秀一下大理的“创作肌肉”,“made in dali”是一件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然后请他们再为大理而创作,这会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许 崧许崧,浙江杭州人,旅行作家,著有《美国走着瞧》《印度走着瞧》《西亚走着瞧》等系列旅行文学作品,以及以《不去吃会死》为代表的美食札记系列。曾在上海工作、生活,游历世界后,决定“定居”大理。
END……
长期接受投稿,投稿邮箱:
dlswl23124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