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成,汉族,青海平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青海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版文学作品集《风吹河湟》等7部,主编、合编出版文学作品集《放牧的多罗姆女神》等10部。获首届青海文学奖、第3届中国长诗奖、第6届中国当代诗歌奖、第8届青海省政府文学艺术奖、第5届青海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多种奖项。
注:此文刊于《星星·诗歌理论》2021年1期,发表因字数限制有删节
乡村路带他回家
——读杨廷成诗集《雀啼民间》
□宫白云
杨廷成显然不是属于为时代应运而生的诗人,他通常被我视为一位乡村诗人,他总是让我想起美国乡村歌手丹佛和他的成名曲《乡村路带我回家》,仿佛丹佛与杨廷成之间建立了某种精神上的同义反复。尽管他们脉络清晰的站在各自的时光里,但在各自的乡村路上,转过山脚,我们目送的背影,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血缘”。无论时光怎么奔跑,钟摆都在那里,它瞥见了丹佛,也瞥见了杨廷成——这个具有民间气质特立独行、侠肝义胆、广交朋友、幽默风趣的人,这个把自己完全融入诗歌中的高原乡村之子,这个地道清澈的青海河湟人,就像青海的青稞酒那么地道,就像青海的蓝天湖水那么澄明。
他的好友,著名作家风马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他:“这些年来,他的写诗与谋生,与虚名完全没有了关系。如同他收藏彩陶字画,如同他广交文朋诗友。如同他沉醉在河湟谷地那迷人的风土人情里,几十年如一日,不改初衷,不见异思迁。……他写诗,不是向这个世界追问有关真理方面的问题,而是记录他一时一地对故乡的情感。”这是可信的评价,既浓烈又持久,在他身上充分重合。做为新时期青海“河湟诗歌”的代表性诗人杨廷成,许多评论家都给他写过评论,对他的诗歌给予高度的评价与深度的解析。“在杨廷成喜剧性的天性深处,伏藏着一种内核式的热忱和定力,惟因如此,才使他在将近30年持之以恒的乡村题材的写作中,自我造化为一个具有鲜明标识的诗人。”(燎原);“所以杨廷成选择了青海高原和他一生挚爱着的故乡,还有童年记忆和人性源头来作为他超越现实和凝结他美学理想的象征和图像。”(李犁);“他的家园意识表现为,一是对乡土家园的挚爱与感念,二是关注河湟乡土的命运。”(刘晓林)。这些评论都指向了他诗歌题材的选择,对他来说三十多年不变地写乡村题材,是他骨子里对“乡村”根深蒂固的挚爱与追求,也是他诗歌至为可贵的特质。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在《论诗的形象》中说“一首诗最可贵的特质就在于:它有自己的运行轨迹,而且会带着诗人一起跑。”这段话正是杨廷成的诗歌文本叙写的方向所在,我理解“带着诗人一起跑”,这个“跑”显然不是指一种速度,这个“跑”是有方向的,它类似于宗教的皈依感。用弗洛斯特的话来说“诗一路走,一路找寻它自己的名字。最终,它会发现有绝妙的东西在等待着它,在某个伤感却又包含智慧的语句里——就像饮酒歌那种悲欢交集的感觉。”我读杨廷成的诗歌正是这种感觉。人的一生都有放不下扔不掉的东西,这东西之于诗人杨廷成来说就是他一生所痴爱的“民间”——河湟谷地,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他把自己的诗集取名《雀啼民间》也是表明了他诗写的立场,对于诗人来说,“民间”永远是他主动的选择,而“雀啼”给出的暗示则总是与“有话要说”有关,我坚信这“雀”喻示的就是诗人自己,“雀”经常被视为歌者,显而易见“雀啼民间”就是诗人在河湟谷地那个地理民间的倾力歌唱,它是诗人勾勒的一幅十分形象生动的自画像,它完全表达出诗人的心声,也是他秉承“民间”题材诗歌写作的实质。诗人虽然不能终生同自己的故乡一起生活,但诗歌可以,在诗歌中,可以从四面八方望着它、追寻它、窥探它的年轻和年老。杨廷成同他的“河湟谷地”的关系便是如此。他熟悉它们就像熟悉自己的身体、心灵,他把自己熟悉的东西写出来,这就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雀啼民间》也是诗人对自我的再三介入,它以“雀啼”的方式打碎了一个易碎且速朽的城市化诗歌玻璃隔膜,让河湟谷地清新的空气进入了高楼空间,让看惯了城市霓虹的疲惫眼神豁然一亮,沉浸杨廷成的“民间”而想起自己的“民间”,在“村庄的颂辞”、“风中的灯盏”、“远方的月光”三部曲中沉思、沉入、沉迷,没那么快出来……
《雀啼民间》共分为三辑,第一辑为“村庄的颂辞”、第二辑“风中的灯盏”、第三辑“远方的月光”,虽然各有着重,但都是以“民间”为轴心的“雀啼”而向四面八方的归去来兮。中国古代有“诗者,天地之心”的说法。杨廷成的“雀啼”就是在表达他的“天地之心”,乡土、故乡、亲情是他诗歌的主旨也是他诗歌的精神核心,仿佛他对它们永远也爱不够写不完,他自己也说“我不得不承认因为热爱,许多年来我的诗歌一直是以赞美的方式来倾诉我对这片土地赤子般的崇敬之情。”因为热爱、所以无悔。这也是杨廷成诗歌的精髓所在。热爱让他的诗歌保持了一种深挚之情与明亮的色彩,更让他的人与诗都充溢着纯粹之色,这在物欲的时代犹如钻石一样珍贵。
在诗歌创作中以小博大也是杨廷成惯用的手法,他把自己融入那片小小的村庄:“我曾经也是秋风中/最饱满的那一株麦穗/积蓄了所有的力量/以生命的姿态站在大地厚重的胸膛”(《村庄》)。以小小的麦穗象征阔大的生命,典型的以小博大。是把表面看起来本无关联的东西取其内核将之“意义化”,特别富有质感和抒情力量。在他的村庄,那些小小的东西永远是他的诗情所在。“在河湟谷地的雨帘里/低翔的燕子衔着一支归来的歌/阳光的柔指慈爱地抚过大地/疯长的野草吟唱着梦中的山谣//十里桃花一夜间哗然怒放/是谁盗来的天火在旷野里尽情燃烧”(《春风帖》)。
美丽的河湟谷地给了杨廷成无尽的灵感与真切的感受,他歌颂,他赞美,他眼见它们春去秋来,他确信他离不开那片土地,就像河湟确信他那样。他对他们的感情与诗写不是偶然的想起与偶而的抒怀,而是像生命一样的必然发生……无论春秋冬夏,不舍昼夜,就像是“赶在夕阳落山之前/流着泪走在回家路上的那个孩子”(《回家》)与他血脉相连。那里“有灶台前煮粥的母亲/火光扑打在她的脸上”(《腊八》);有他挚爱的父亲,“知道大山里的每一处草场”(《割草的父亲》),当他的父亲“像骑手般从山外打马归来/那一声声山道上摇响的铜铃/是我和母亲整夜整夜的期盼”;还有“山坳里儿时的老院/那里有一方烧热的土炕/期待一轮明月升起”(《九月,村庄》)。杨廷成的这些诗歌是与故乡、亲人、那方山水的合成,故土自在,却不会自动写作,是诗人用他的诗歌和情感使那片大地得以呈现,得以鲜活,它们的土腥气养育着诗人的诗心,带领共鸣的读者重返各自的故土与乡情,历历在目的氛围,像一面镜子,映现出多少人内心潜藏的那些难以割舍。当然,它还是诗人通过对“村庄”的诗写,来寻回铭刻在记忆深处的人生经历与深情厚意。无论是张其寨、骆驼堡、冰岭山、高羌、湾子、寺台、落鹰岗、酒家巷……还是村长、石匠、卖草莓的汉子、爆米花的黑老汉、刻印艺人以及皮影戏、柴禾的一生、瓦蓝青稞等等都担负着“故土”的角色,代表着扯着骨头连着筋的乡情与亲情。他把自己融入故乡,然后他就是自己的诗人,比实际的自己更具有理想性,他“在故乡,睡梦中来了许多/熟悉的人/他们或多年不见,或己远离尘世//在故乡,遇见了很多的/花草树木/它们亲切如我失散多年的儿时伙伴//在故乡,每一滴露珠干净得可以看见灵魂/每一条溪流敞亮得可以穿透心扉//在故乡,昨夜的一轮圆月挂在老柳树上/使我想起当年佩戴银质耳环的亲娘//在故乡,一声声鸟雀的啼鸣把我叫醒/这是人世间最美好而幸福的事情”(《在故乡》),好像唯有“在故乡”,他就不经意地成了一个“幸福”的人。
杨廷成的诗歌勿用解读,只需扎进去细细地感受就已足够。“山坳里的寺台/那个花开花落的村庄/山下苔藓斑驳的庄廓院里/住着我高头大马迎娶的新娘”(《寺台》);“这里的黄泥屋很古老/古老得就像这儿出土的彩陶/男人们用双耳罐装旱烟叶子/女人们拿一件单耳瓶插朵野菊”(《黄土塬上》)。这样的诗句返璞归真,散发一种“不可言传”的味道。沈从文说:“所谓超于言语,正如佛法,只能心印默契,不可言传。”用于杨廷成这里恰如其分。
当一个真诚的诗人与另一个真诚的诗人在时空里牵念或陌途中相遇,除了惺惺相惜,就是享受这段开心时光与思想情感的碰撞。所以,一首真诚之诗的问世也自然而来:“两头北方的牛/站在初春的原野上/抖落了一身的风雪/多么像我们曾经健硕的父亲/等待惊蛰的一声春雷在天边响过”(《大雪中过临洮——致诗人阿信》)。诗歌有了真挚的情感,便有了至为感人的东西。庞德曾言“写作不是碰运气或浪漫或灵感来临的捞什子,而是训练和长期迷恋某物导致的自发行为”,杨廷成的“民间”写作就是对“乡村”长期迷恋的自发行为,他有为这个“民间”随时歌吟的意愿和努力。他把自己的骨血与青海这片辽阔的天地融为一起,因此他的诗歌塔基广大坚固,布满真气,深厚的生活积淀与生命体验使他的诗很容易走入相通人的心灵。貌似简单的诗歌语言、从心所欲的诗风,明朗深邃的主题以及经常使用的类比手法,都是杨廷成诗歌很重要的特征。爱默生认为类比是诗歌的根本,而象征是类比在诗歌中最常见的载体。杨廷成的诗歌为这种以此述彼提供了范本,如他的一首《雪落青海》:“我听见风举着刀子/杀开一条血路呼啸而来/沉重的喘息声/如一千头牦牛越过山岗/群峰静寂/都紧紧地屏住了呼吸/大湖裂开了冰隙/把嘴唇都咬出殷红的血色//唯有不甘寂寞的麻雀/披着昨夜的一身月光/在草原上拍翅嬉戏/雪地上,留下一行春天的足迹//大雪一层又一层地落下来/把远山装扮成一尊又一尊的菩萨/当解冻的河流吟唱着祈祷的经文/苍茫而辽远的青海也越来越干净”。这里的刀子与血路,喘息与牦牛,大湖与嘴唇,麻雀与足迹,远山与菩萨,河流与经文,形成的以此述彼的类比演绎出来的超验真实,激活了纯净的雪与厚重的青海大地超越性联系,呈现出一种横扫一切的气势与精神力量。
在对青海这片大地的执着抒写与倾力付出上,杨廷成并不是孤独的一个人。诗歌的后面站着的一定是对它挚爱的人,这些人都有广大的心怀与精神的内涵,这是诗歌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价值向度。大诗人昌耀在青海的永在,自身就成为一种意义,他把自己摆进青海,让青海活在诗歌之中。而由杨廷成精心组织策划的昌耀诗歌奖自2016年设立以来,连续三届成功举办,成为中国诗坛声誉鹊起的重要诗歌奖项,杨廷成为之倾注的心血与汗水,为诗歌界人士所称道。在昌耀辞世20周年之际,诗人杨廷成写了一首悼念昌耀的诗《在昌耀墓前》,这样的诗写本身就是对昌耀先生的一种致敬!著名诗人陆建在读完这首诗后深有感触地说:这是他眼力所及读到的悼念昌耀先生最好的诗作。“一辆来自青海的高车/沿着飘雪的巴颜喀拉山麓走下/车轮碾过的冰雪火花四溅,留下一抹春晖。/他疲惫不堪的足迹,牵着吉祥光羽/默默行走在囚徒之路……/此刻,他停泊在湘西北群峰环绕的山洼里/高大陆之上,苍鹰折翅归巢/回到了生命脐血落地的村庄。……但我分明看见/一个不朽的书写者/站在故园的山岗上/眺望赐予他荣耀与屈辱的青海高地。/墓地上的红枫树/倔强的铜杆铁枝伸向辽远的天空。”(《在昌耀墓前》节选)。这种本源性的感受挟带着一种情感的冲击力与深情的激荡,仿佛诗人久蓄的大水放开了闸门倾泻而出,一串又一串神灵的诗句跳了出来。可谓写得气势,读得澎湃,直教人心底滚烫,眼睛发热,激活内心中最柔软的那抹脉动,去获得一种诗人与诗人间的真诚与侠义、质朴与卓绝的精神维度。自然、朴素、人性的书写,把自己渗透到与诗人昌耀相关的各种物象之中,让心灵存在于某些具象或抽象的空间,在内心气氛的引领下让情感自然弥漫、流淌。在还原与追忆的交叉点上峰回路转,不经意间抓住人的某根神经,把对昌耀的景仰与缅怀的情感释放出来。在纯粹和干净的抒情美与率真、诚挚、热忱的情感力中,让人重新领略了昌耀——这辆“来自青海的高车”的“荣耀与屈辱”、悲怆与不朽。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诗歌写作源头,杨廷成的诗歌源头就是他的“民间”,他用自己的眼睛在看,在发现。他的写作拒绝虚假晦涩,喜怒哀乐皆为真,他的诗歌能持久占据人心的就是他的“真”字,真情真感,真实的写作情怀,真诚的胸襟和意趣,所以,他的诗歌具有当下诗歌少见的真挚情怀与地域标识。杨廷成从滋养他的那个“民间”获取新鲜的呼吸,反过来给予它们以倾情的啼唱,之于时代这个大语境,他并非有意回避,作为时代中人,他活在其中,就已足够。声望与影响力在他这里只是两个名词,他让熟知他的人们记住的是他的人品与格局。
诗歌这件事之于诗人来说总是充满了一种宗教式的魔力,而杨廷成的“民间”之于他来说也是如此。身居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有多少丧失难以挽回,而在所有的丧失中,只有“故乡”可以永在心灵,它是一切丧失的挽留,也唯有它可以使心灵回归,让喧闹的一切变得安静,让空虚的精神“充实”起来。杨廷成用他的诗歌寻回了精神的源头,他写了“故乡”是什么,它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感,往往最单纯的诗人会写出那种不经雕琢的怦然心动,像他这样被城市生活围剿,却能一路拖拽着双脚落于“土地”之上,最终“回家”的诗人,“故乡”永远是他诗情泉涌的引导者,是他生命血脉贲张的必然结果。所以,他的诗无论命题大小,都是在呈现人类最重要的主题“故土”,无论每个人来自哪里,都是有根的,寻根不忘源头,在“风吹河湟”的猛然一瞥中发出“雀啼”的声音,这就是杨廷成的《雀啼民间》给予诗歌的意义。由此,所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在他的“民间”共生共存。这个十五岁就开始写诗的少年起初是诗歌的信徒,最后还将是诗歌的信徒,他为来自于他“民间”的一切——风土人情、花草树木、亲人乡邻,山川河流寻找到了诗意的归宿,他写下他“乡村”的方方面面,成功地为他的“乡村”建立了无限的通路,把那里未被描绘和歌唱过的事物、很少人知晓的东西、无人写过的野花飞鸟呈现给世人。庄稼地里长出庄稼,苹果树上落下苹果,他给一切本源微小的东西以新鲜的呼吸,于是,那片“民间”便有了一个虔诚的热爱者与诗写者。《雀啼民间》作为诗人的象征,就像乡村路带他回家一样,乡村孕育吸收了他,他孕育吸收了乡村,他所有的道路都通向乡村,所有的乡村都可以带他回家。
2020-10-18于辽宁丹东
杨廷成诗集《雀啼民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杨廷成诗集诗选
在昌耀墓前
一一谨以此诗悼念昌耀辞世20周年
一辆来自青海的高车
沿着飘雪的巴颜喀拉山麓走下
车轮碾过的冰雪火花四溅,留下一抹春晖。
他疲惫不堪的足迹,牵着吉祥光羽
默默行走在囚徒之路……
此刻,他停泊在湘西北群峰环绕的山洼里
高大陆之上,苍鹰折翅归巢
回到了生命脐血落地的村庄。
童年时嬉水的池塘依旧
奋力攀爬过的那棵苦楝树
斑驳的枝桠上花朵灿然怒放。
那个曾经的英俊少年
已与母亲碾过新米的石磨
一起被安放进记忆里。
红砖灰瓦的墙角,暗绿的苔藓
拥抱着这块沉默不语的石头。
“他思念自己的峡谷”。
流浪的儿子终于归来
大地上,蓓蕾编制的冠冕在花间招手。
他诗句中的牦牛依然舔食阳光
他随身携带的雪线与青草
与他一起奔向母亲……
无法忘记,那一年,黎明时分
一头悲怆的雪豹,扑向太阳的怀抱
梅花鹿的犄角,迸溅出血色花环
野牦牛的蹄印,消失在雪山深处
哈拉库图的鹰群一声泣唳
丹噶尔城的星火,悄然熄灭……
但我分明看见
一个不朽的书写者
站在故园的山岗上
眺望赐予他荣耀与屈辱的青海高地。
墓地上的红枫树
倔强的铜杆铁枝伸向辽远的天空。
一轮燃烧的夕阳
在山雀归林的啼叫声中,缓缓落下。
而不灭的诗魂已兀自筑起花冢
善于在凡人中辨认出众神的诗人
让我久久沉湎于
苦行僧走过的林莽与断崖。
让我点燃一盏心灯
让我洒下三盏烈酒。
今夜,王家坪上月色如水
山风如泣如诉,追忆着远去的星辰……
雪落青海
我听见风举着刀子
杀开一条血路呼啸而来
沉重的喘息声
如一千只牦牛越过山岗
群峰静寂
都紧紧地屏住了呼吸
大湖裂开了冰隙
把嘴唇都咬出殷红的血色
唯有不甘寂寞的麻雀
披着昨夜的一身月光
在草原上拍翅戏嬉
雪地上,留下一行春天的足迹
大雪一层又一层地落下来
把远山妆扮成一尊又一尊的菩萨
当解冻的河流吟唱着祈祷的经文
苍茫而辽远的青海也越来越干净
一个人的柯柯车站
雪光在远山上闪耀着
说漫长的冬季就要来临
北风呼啸着吹过戈壁
芨芨草一夜间就落满霜痕
鸟儿们飞过的天空
依旧是湛蓝的让人眩晕
山峰下的大湖缄默起紫唇
那些细小的盐粒絮叨着银质的声音
一列疲惫的火车喘着粗气
在这里稍做停顿后向西而去
一个牧人吹着口哨打马而过
羊群匍匐而行走向遥远的黄昏
夜色既将来临
在这个沙尘般渺小的车站上
那个手持信号灯的女子
顷刻间融进这群星环簇的苍茫夜空
回家那年,在这里我辞别母亲她挥动的手臂如炊烟一样摇晃从此后在异乡的街头上我饥肠辘辘在秋夜的凉雨里我泪眼模糊在崎岖的山路间我疲惫不堪在黄昏的戈壁中我风沙满袖如今,我从远方归来山风吹乱我如雪的一头白发秋光里老父的酒歌已刻上祖坟的墓碑亲娘的叮嘱早就在土地下长眠童年的伙伴也佝偻着腰身问我你是李家姨夫还是张家的阿舅故乡,我只是赶在夕阳落山之前流着泪走在回家路上的那个孩子村庄昨夜西风消息说河谷里麦田一片金黄是谁在不经意间让盛满秋光的天湖决堤这金黄金黄的光阴在谷地里肆意流淌我曾经也是秋风中最饱满的那一株麦穗积蓄了所有的力量以生命的姿态站在大地厚重的胸膛多么想在这个时刻回到山坳里炊烟四起的村庄在黄昏的夕阳里以泪花闪烁的目光深情地把山里的田野打量母亲早已远去闻不到这醉人的麦香唯有父亲那柄不肯生锈的弯镰在土墙的刀架上整夜里嚓嚓作响……
《星星·诗歌理论》2021年01期丨目录丨CONTENTS新时代诗观察唐 政 把诗歌还给人民唐冰炎 当下新诗地理书写侧影名家看台傅天琳 傅天琳的诗(组诗)傅天琳 我与采风诗(随笔)干天全 历久弥新的诗歌历程——评傅天琳的采风诗名作评鉴胡清华 螺旋——叶芝《寒冷的天穹》阅读印象张高峰 知性生命向现实的转化与重构——论闻一多的《口供》文本细读崔国发 诗的寓言,或寓言的诗——评《蔡旭寓言散文诗选》张德明 游子与乡愁——读雪松诗集《背着一篓乡愁来看你》李凯华 冰中的火焰——读李见心诗集《比火焰更高》宫白云 乡村路带他回家——读杨廷成诗集《雀啼民间》读者推荐胡 弦 绳结(啊呜推荐)周所同 叙事与变迁(宗昊推荐)代 薇 绽放(徐盛推荐)苏奇飞 犀牛之诗(安琪推荐)诗人随笔谭 楷 国志,我们还要去翻越夹金山赵 俊 温柔的暴力美学——谈谈我所热爱的诗歌诗学栅栏耿林莽 微型散文诗欣赏黄昌成 人工智能诗写的深层警示——另一种忧患意识域外诗坛【斯洛文尼亚】 达涅·扎伊奇 写给雨的诗 董继平 译封二:姜合/诗 梓潼摄影协会/供图封三:孔鑫雨/诗 何广泓/摄影封面设计:环球人文地理封面图片:王守明/摄影
宫白云,辽宁丹东人,读,写,评。出版诗集《黑白纪》《晚安,尘世》;评论集《宫白云诗歌评论选》《归仓三卷》。获2013《诗选刊》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2015—2016)批评奖等。
往期链接
书讯:宫白云诗集《晚安,尘世》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百年诗库·批评家诗人”系列出版发行
宫白云:生活与诗的随想150则
宫白云:在“虚度”中真实地存在 ——读李林青诗集《虚度》
宫白云:诗歌表达的原创性——由周瑟瑟的元诗谈起
宫白云:自然真诚的性质——孔坤明诗歌阅读札记
宫白云:难得近天心——读之道长诗《咖啡园》
宫白云:精神向度的自我呈现——读方文竹《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
宫白云:无限之远 ——蓝喉诗歌谈
宫白云:永恒的抒情与诗意的崇高——读王猛仁的散文诗札记
《延河诗歌特刊》2020年6期 | 力荐 :星星的呼吸——孔占伟诗集《恰卜恰的星空》序 / 宫白云
宫白云:在死者的唇边,风是秘密的遗嘱——读周瑟瑟的诗集《栗山》
宫白云:美的归宿——读微紫的诗《金色池塘》
宫白云:摸到过太阳也被它的光芒刺痛——读安琪诗集《极地之境》
诗赏读 | 宫白云:对心灵施予的一次透视与净化 ——读周庆荣的诗《圣地阳光》
宫白云:下雪,就是下诗歌——老铁诗歌印象
诗赏读 | 宫白云:读刘川的诗《月亮》
诗赏读|宫白云:用真实的手写真实的诗——读 慕白《兰溪送马叙去乐清》
宫白云:黑夜里兀自汹涌的大海——黑光诗歌印象
诗赏读 :黄土层诗歌精选10首 |灰烬之前有过蓬勃的火苗
宫白云:超拔就必然孤独——青海湖诗歌印象
宫白云:给第二届中国长淮诗歌奖执笔的七个授奖词
诗集推荐 :殷红《太阳照在所有的事物上》| 坐在戒台上的一片月光
宫白云:古典的美感力与现代性艺术思维的互融——读谢克强的诗集《艺术之光》
诗集推荐 :马启代《失败之书》| “犄角”的力量
宫白云:折了一支阳光,把它射进水里——“中国诗选·湖南诗歌档案”大开卷综评
宫白云:雪莲的坐姿高过头顶——读简明的组诗《手工》
宫白云:《滴撒诗歌》中国第三代诗人特别推荐——11位诗人诗歌简述
宫白云:幻想力的无限可能——读蒋一谈《截句》40首 随感
宫白云:神秘之美和绝世忧伤——琴匣诗歌漫读
宫白云:有影子的地方就有光——序刘黄强诗集《月光洒在海面上》
宫白云:当代散文诗的急先锋——方文竹散文诗组章《月牙湾》印象
宫白云:在万物中呼吸与鼓荡——读杨光诗集《与天鹅书》
宫白云:精灵在歌唱——序小景诗集《一开始一辈子》
诗集推荐|翟永明诗集《大街上传来的旋律》
宫白云:大海飞起来,远去——评凸凹的诗集《蚯蚓之舞》
宫白云:“咳嗽或嚎叫”的变奏曲——读病夫的诗集《咳嗽或嚎叫》
宫白云:匍匐于尘世的喧嚣——序焉然诗集《阵痛》
宫白云评论:不可复制的个体生命的气息——娜仁琪琪格诗集《风吹草低》读札
宫白云:上帝埋下很多伏笔——序鲁永筑诗集《对云集》
宫白云评论:通过艰苦的行动可以赢得星光 ——陈润生诗集《北园村》读札
《四川诗歌》2020春季卷|宫白云评论:百鸟缄默是你最后的婚床
宫白云:给2位评论家、11位诗人撰写的授奖词
随笔 | 宫白云:诗歌的理由
宫白云评论:借助灵性的洞察接近无限——读远村的组诗《接近壶口的十三种方式》
诗赏读 | 宫白云:暴雨像一个人的哭——读雪鹰长诗《夏祭》
宫白云:始终有一颗开花的心——序蔡晓芳诗集《等一场雪》
《大河诗刊》2019冬季卷 | 宫白云评论:被神拣选的人——读李南的诗
郑成雨诗集《流水穿过光阴》 跋 :修辞立其诚 /宫白云
《延河诗歌特刊》2019六期头条|雪鹰:在江南(组诗)/宫白云评论:君子之气
《散文诗》2019.11期|宫白云评论:从废墟里取回沉重的盔甲——读俞昌雄《隐匿的飞行》
《中国新诗评论读本》|宫白云:居诗歌中“宫” 查现场证词
宫白云:从一粒尘埃感知宇宙——读叶秀彬诗集《收割月光》
宫白云:他总停留在某处等着我们——量山组诗《无字碑》简论
台湾《创世纪》|宫白云:对峙或错落之美 ——【陕西诗歌专辑】读评
《诗歌月刊》2019-3期|宫白云评论:真实与细节的力量——读侯马的组诗《择韭菜》
宫白云:《星星?散文诗》2018年第10期阅读札记
五人赏读:宫白云十首诗
首届金种子杯《安徽诗人》“杰出诗人奖”宫白云:授奖辞+提灯的人提着尘世(组诗)
《品味与感悟 中国诗歌年选2018》:宫白云赏析六位诗人
宫白云:那个时代的爱情 ——赏析北岛的《雨夜》
宫白云:以古托今,置换现实——读李亚伟《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
宫白云:指纹里的风暴——读徐敬亚《我告诉儿子》
宫白云:海的哲学——读沈天鸿《海的解释》
宫白云:个体性向社会性的蜕变——读杨克《人民》
宫白云:随着潮水去追赶明天的鱼群——序《东山诗人》
《延河诗歌特刊》2018·5期//宫白云评论:下雪,就是下诗歌 ——老铁的诗歌印象
《星星·诗歌理论》2018-9期|宫白云:为何不能接受星空的速朽——宁延达诗歌简论
《星星·诗歌理论》2018-1期|宫白云:翟永明的诗语特征论
宫白云评论:太阳升起一次,时间就疲倦一次——阅读百定安诗歌印象
《天津诗人》2018秋季卷|宫白云评论:将月光的银子倒在梅花树下 ——读《于坚近作选》
《惠阳文艺》2018-2期//宫白云评论:一只脚倾斜着创造出新的节奏
宫白云:雪把雪落下来——序《客家五人诗选》
《天津诗人》2017冬之卷||宫白云/“中国诗选.湖南诗歌档案”大开卷十人综述
宫白云:读肖黛的诗《所以在苍笼怀念老昌耀》
追忆与怀念 ||宫白云:侧身的艺术——读张忠军的诗集《侧身》
宫白云赏读:王霆章《致女儿书》
宫白云:“唯心”者的塔罗牌 ——读梧桐雨梦的诗集《唯心》
宫白云:“第十三根肋骨”的震颤 ——读程洪飞诗集《第十三根肋骨》
宫白云:生命或孤独深处的况味——品读郭克的诗文
诗赏读//宫白云评论:思量交集的黄河——读肖黛的组诗《杂记黄河》
《诗东北》2018上半年卷//宫白云评论:大地上长出的辽阔 ——读左拾遗的诗集《辽阔》
《惠阳文艺》2018-1期//宫白云评论:在死者的唇边,风是秘密的遗嘱
《浙江作家》//宫白云评论:遁世者的精神气象与幻美的交响——读涂国文诗歌印象
《绿风》2018-4//宫白云评论:在诗歌里寻找命运的踪迹
《蓝鲨》2018-1期//宫白云评论:以当下一些优秀诗歌为例简述诗歌的审美流向
《延河诗歌特刊》//宫白云:像朵花,被佛看见——读冷眉语的组诗《世界在阅读中睡去》
诗赏读|在读与写中与您相见
长按二维码,关注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