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者,本然之善也出自哪里 良者,本然之善也出自哪里的

良者,本然之善也出自哪里?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孟子集注》(14卷)

一,释义: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意思就是”良心,是本来就有的善义的心理,就是所说的仁义的心”

二,原文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孟子集注》(14卷)如下: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集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三,《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1130——1200年)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朱熹祖述二程的观点和做法,特别尊崇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使之与论语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合起来,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参、子思传到孟子这样一个儒家道统,而二程和自己则是这一久已中断的道统的继承、发扬者。

延伸阅读

名言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此句出自哪里?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意思是小勇只是血气的一时冲动,大勇则需要道义来激发。

请问一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他解释的XX反是什么意思啊?

其中的“反”是“反切”的省称。

反切是古汉语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注读另一个字,例如“塑,桑故切(或桑故反)”。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塑”字声母跟“桑”字声母相同,都是s),被切字的韵母和字调跟反切下字相同(“塑”字的韵母的字调跟“故”相同,都是u韵母,都是去声)。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或者无乖戾之心同责有而比之义的典故?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意思是:因为没有乖戾之心,所以能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因为有阿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这是朱熹对《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的意思:“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会轻易苟同他人的观点;小人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这句话的注释。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