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裤瑶是瑶族,组成的一个部分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故他称为“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3万。
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在婚前的两性交往上,母系社会文化遗存最为突出。恋爱中,女子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动选择,大胆追求,女子挑选男子,支配男子,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结婚之后,女子从夫居住,绝对服从男子的领导。
白裤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古老的习俗。白裤瑶民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大石山区里,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在与自然环境搏斗的艰难生活中,白裤瑶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铜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据统计,在近三万人的白裤瑶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铜鼓在战争年代作为战鼓使用。铜鼓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一般在每年秋后的农闲时节为五谷丰登或重要节日、逢老人过世时敲打。白裤瑶自从有了铜鼓以后,就把它看成是本民族的象征,人气兴旺的寄托。铜鼓舞不仅是一种文体活动,它还与白裤瑶青年的爱情紧密相连,白裤瑶族青年中,很多青年男女都是在跳铜鼓舞后的晚上结成称心如意的伴侣。
婚恋习俗
白裤瑶族一般都早婚,十七到二十岁是最佳结婚年龄,过了二十就算老青年了。
白裤瑶男人的心胸,豁达得令人难以置信,结婚当天,还允许新娘去会以前的情人。白裤瑶族的男人,如果不能忍受新娘在婚前有情人的事实,他会受到人们的指责,人们会认为这个男人心胸不豁达。白裤瑶族新娘结婚的当天,从早上八点钟开始,到下午四点这八个小时的时间里,可以去和以前的情人做最后的告别。告别仪式是完全公开的。新娘家还要备好二十斤糯米饭,给新娘用做送给情人的最后礼物。
结婚当天,新郎家门前站着两位等着向客人敬酒的小伙子。每位客人要进到新郎家里,都要经过这两位小伙子设下的“酒”关。敬酒要喝双数,意为成双成对。婚礼的第二天,新娘要返回娘家,第三天新郎去接新娘时,迎亲的队伍和送亲的队伍在半路摆起长席宴,名为半路酒。喝半路酒的时候,场面奇特而宏大。
白裤瑶不仅婚礼奇特,恋爱过程也非同一般。白裤瑶族男女青年习惯赶夜街,每每到圩日,天黑过后,三三两两的白裤瑶男女青年就涌向湖边,去寻找他们的意中人。月光下,街上人山人海,到处可见卿卿我我的白裤瑶情侣。情侣们爱到浓时,甚至把嘴凑到对方的耳旁唱瑶歌,歌声很小,大概也只有情侣双方才听得见,街上遍地透着浪漫的气息。
婚姻习俗:白裤瑶一般不与外族通婚。
丧葬习俗
白裤瑶民风淳朴,丧葬习俗尤为独特。砍牛、打铜鼓、跳老猴舞,这是白裤瑶为死者举行葬礼的仪式。整个葬礼悲壮、肃穆。祭祀场面气氛凝重庄严。白裤瑶的这种传统送丧习俗,不仅仅是表达遗属对死者的悼念,也是一项众人共同的祭祖活动。因为他们认为:个人和集体都是以祖先为纽带,在岁月的长河中并肩艰苦跋涉的。这一习俗中的铜鼓、皮鼓,是葬礼活动的主要打击乐器,在平时的日子里不能随意敲打。传说,白裤瑶的铜鼓、皮鼓是古代用以出征打仗报警的。有一次,白裤瑶与土司打仗,因寡不敌众,头领身负重伤,最后只好逃进深山,后来头领因伤势过重含恨死去,瑶胞为了祭祀头领,为他鸣鼓、砍牛,隆重安葬。从此,铜鼓和皮鼓便与祭祀联系在一起了。
延伸阅读
哪个民族女性衣服是两片布
白裤瑶族
白裤瑶族女性在夏天都会穿非常有特色的服饰,这些服饰的上衣只有前后两片布,身体的侧面毫无遮挡,而且女性族人也没有穿内衣的习惯,所以经常会出现“一览无遗”的情况。
白裤族来历
白裤瑶族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3万。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白裤瑶
别名
布诺
所属地区
广西南丹,贵州荔波
介绍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故他称为“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3万。
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在婚前的两性交往上,母系社会文化遗存最为突出。恋爱中,女子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动选择,大胆追求,女子挑选男子,支配男子,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结婚之后,女子从夫居住,绝对服从男子的领导。
白裤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古老的习俗。白裤瑶民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大石山区里,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在与自然环境搏斗的艰难生活中,白裤瑶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铜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据统计,在近三万人的白裤瑶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铜鼓在战争年代作为战鼓使用。铜鼓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一般在每年秋后的农闲时节为五谷丰登或重要节日、逢老人过世时敲打。白裤瑶自从有了铜鼓以后,就把它看成是本民族的象征,人气兴旺的寄托。铜鼓舞不仅是一种文体活动,它还与白裤瑶青年的爱情紧密相连,白裤瑶族青年中,很多青年男女都是在跳铜鼓舞后的晚上结成称心如意的伴侣。
衣服前后两块布的少数民族
瑶族。
白裤瑶是我国一少数民族,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人都穿戴及膝的白裤而得名。
主要聚居在云贵高原东麓广西、贵州接壤的莽苍山脉中,总人口约3万。
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民族文化保存最无缺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白裤瑶族分布在我国哪些地方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
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在婚前的两性交往上,母系社会文化遗存最为突出。恋爱中,女子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动选择,大胆追求,女子挑选男子,支配男子,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结婚之后,女子从夫居住,绝对服从男子的领导。
白裤族的聚居地区
白裤族,中国瑶族的支系之一,因男子身着及膝白裤而得名。总人口约三万,主要居住广西南丹县和贵州省的荔波。 白裤族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遗风,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堪称“民俗活化石”。白裤族神秘而特色的民俗风采更是让外人神往和喜爱。广西南丹县是中国白裤瑶分布最集中的地方,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其服饰文化、婚恋文化、丧葬文化、歌谣文化、铜鼓文化、陀螺文化、寨居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淳朴的原始美感,其中尤以送葬、赶夜街、细话歌等民俗风情表现最为突出。
贵州什么民族衣不蔽体
是白裤瑶族。
白裤瑶也属于瑶族,主要聚集在贵州的黔南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白裤瑶被认为是中国民族文化习俗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少数民族,也被成为“文明的活化石”。瑶山古寨地处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有人说,在贵州旅游,就是在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地穿行。云南和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而白裤瑶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传统文化。
在白裤瑶山村,恋爱是自由的,但涉及到婚姻大事,就比较严苛了。虽然这里是一夫一妻制,但母系社会的制度仍然有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在白裤瑶族少年男女结婚的时候,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女方这边,尤其是女方母亲和女方的舅舅是否同意。
白裤瑶族不仅对女性有很大的崇拜,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来对女性乳房的崇拜,之所以对女性乳房崇拜,这是因为乳房是女性哺育后代的象征。
中国不穿衣服民族
白裤瑶族是我国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一个民族,那里吸引了上万的人前去旅游。白裤瑶族千百年来,有许多习俗独具一格让大家感到新奇。正如,白裤瑶族的女性全部不穿内衣。
白裤瑶族崇拜女性的生殖器,从而衍生出崇拜女性的乳房,是生命延续的一种象征。
瑶族妇女夏天的服饰,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很随意的搭在肩上,而里面什么都不穿,侧览女性双乳若隐若现。
“两片瑶”就源于白裤瑶族妇女夏季服饰。白裤瑶族妇女不遮双乳,不是情欲上的展露,而是对母性和生殖上的至高无上的崇拜。
随着这种风俗的传播,也越来越多的人前去旅游,他们的生活也渐渐富裕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