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为什么 欣赏文学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为什么

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征是阅读和理解。通过阅读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感受和理解获得理性认识。

阅读,是借助视觉感官,通过思考来理解文字、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智力活动。人们的直接生活实践在范围和深度上都是很有限的。阅读是人们取得可言之物的重要途径。人们在广泛深入地阅读之后,知识更丰富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加发展了,审美修养更加提高了。阅读常见的方法有略读、精读、速读、跳读,根据自己的对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有时阅读一篇文章需要几种方法同时用。

在阅读的基础上,我们欣赏的层次就上升到了感受和理解。感受是在阅读文章,对文学作品有了感觉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感受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是对客观对象所作出的情感反映,它比感觉更深入,更带主观性,是主客观的统一。例如杜鹃花作用于眼睛,大脑立即会门作出反映:红色,花冠呈阔漏斗状,一簇一簇开在枝头。这是感觉。而徐刚的诗《红杜鹃》中是这样写的:

你,悬崖上的红杜鹃,

对我莞尔一笑,

却使我心惊胆战

我惟恐你掉下来,

在峡谷里粉身碎骨—

美,从来都面临着灾难。

诗句没有对红杜鹃花的形状、颜色作具体描绘,而是抒发诗人对红杜鹃花的主观感受。

感受是欣赏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的开端。有的人为了理解作品不惜亲身去作品描写的地理环境去感受去体验。

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体验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独特的感受才能深切动人,这种独特往往与深刻相关联的,只有体验深入才可能产生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感受。感受体验要由表及里,激发起探究内蕴的意愿。感受浮泛,浅显,情就不真,自然不会有独特的体验。例如,同是对帆,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辛笛的诗《航》中写帆:

帆起了

帆向落日的去处

明静与古老

帆吻着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与白蝶。

雁翼的诗《帆》中写帆:

我望着一片片帆被风鼓动

在蓝的海面投下洁白的影,

也在我心的水里激起浪花。

……

于是,我又想起了诗,它也像帆,

借在美丽的文字造出自己的身影,

同时也存活了它纯朴的生命。

赵丽宏的散文《帆思》中写帆:

每一叶帆下都有一个勇敢而又聪慧的船夫。……船夫啊,升起风帆吧,举起你那朵洁白的玫瑰花吧,整个大海,整个世界,都会听见你那支古老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歌……

三位作家对帆的感受各不相同,《航》的感受着重在主观印象;《帆》由帆想到了诗歌创作,感受在帆与诗相似点;而《帆思》则由帆想到了船夫,感受重点在人的颂歌,人的力量。

欣赏文学作品最终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社会意义和表现特点,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理解是在已有联系的基础上去建立新的联系,并把新的联系组成一个联系系统。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复杂过程。文学欣赏的意义也在于此。只有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上,你对社会,对人生,对社会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你才会有兴趣继续去阅读欣赏文学作品。

延伸阅读

文学欣赏和诗评有什么区别

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本书追求理论著作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在行文方面,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尽量多分析作品,对每一观点尽量作到在具体例证分析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诗评是指对诗歌的评论,是对诗的整体,一句话,一个词的好坏做出批评或议论,或者是对用词的作用,原因之类作出说明。2000字的诗评一般要求对诗歌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评论,而不是仅仅对一句话或一个词的评论。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诗评都不需要太过隐晦的表达,直接明了是中国白话文的特点,在直接的基础上能暗中体现自己的观点是最好的。

怎么欣赏文学

文学欣赏的基本途径

感受、体验与分析、阐释。

文学作品的双重结构:情感、心灵层面与事实、思想层面。情感、心灵层面的接受途径是感受、体验,事实、思想层面的接受途径是。

感受、体验是文学欣赏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和方式。文学作品中那些活的灵动的生命信息,如音韵节奏中的意味,字词的暗含意味,语气语调,情调,格调,风格,神韵等等,必须亲身感受体验才能把握。感受、体验是指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作品,拥抱作品,心灵与心灵相对话,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在这里,欣赏者心理中没有概念的干扰,没有逻辑的介入,一切都是感性的、直觉的。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面对作品那活泼流动的生命信息,心有所感,情有所动,意有所悟,全身心处于愉快陶醉之中(马斯洛心理学称之为“高峰体验”)。这是精神的盛宴,是心灵的狂欢,这是最大的艺术享受。

必须通过感受体验才能把握的艺术因素,也不应排斥和拒绝“过程”之外的分析、阐释。分析、阐释可以使感受体验更明确更稳定更深刻。文学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它对于要表达的东西往往不直说,而是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深深地寓于形象背后,如果仅凭感受往往很难把握它。这就需要借助于一些理性分析,进行一些必要的提炼和阐释。而且,愈是优秀的作品愈需要分析,愈有分析探索的价值——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二、作品的构成因素

关于文学作品的构成,古今中外的说法各不相同。西方结构主义美学将作品分为符号层、形象层、深层结构层;现象学美学将作品分为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图式化观相层。中国人一般把作品分为言、象、意三层。笔者认为言、象、意三层次说最切合文学作品实际,简单明快,易于理解,易于把握。这里我们就这一分法略作一些解说。

言——语言层

1、 音韵、节奏的意味;

2、 字词的暗含意;

3、 语气与文体。

言——语言,相当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色彩,音乐艺术中的声音、旋律,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媒介、材料。文学由语言组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作品的外形式,因而也是读者接受作品的中介、桥梁和通道。

(一)有音和义两方面。

这两方面都参与了文学的艺术建构,成为文学的艺术性的构成因素。

1、 美包括音韵和节奏两方面。

2、 文学中字词除了字面直接意义外,往往还有暗含义(双关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联想义等)

3、 在语言层面,还应该注意把握的是语气(在叙事作品中表现为叙事语调)和文体。语气能传达发言者或叙述人的情感态度,文体能体现作者的创作个性,创造特殊的意味。

象——形象层

运用语言的直接任务在于描绘、创造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1、 抒情性作品里表现为意象、意境、氛围;

2、 在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为人物、情节、环境(背景)、景物等。

意——意蕴层

1、 表层意蕴,

2、 深层意蕴。

言、象、意的抽象,是人们对文学作品人为的拆解,是运用理性所进行的逻辑分析,其结果是将整体化为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如七宝楼台的雕梁画栋,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然而合在一起却通体皆活,俨然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生命体。这个活的生命不是诸具体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按照系统论的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所以当诸因素融合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就具有了超越各具体因素之外的系统质、综合质。正如人的生命体由各器官组成,但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又远远超越各生理器官的具体功能。

系统质、综合质主要表现为风格、神韵、气势、色调、基调、格调、趣味等等。(中国式的整体、直觉、模糊)

艺术因素的组合不是自发的,艺术整体的建构不是自动的,而是人为的,是作家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获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使用,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手段,是艺术效果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是极其丰富而多样的,主要的有:结构的安排、叙事角度的选择、象征、情节的提炼、隐喻、夸张、变形、白描、写意等手法的采用等等。(西方式的分解到最小的部分,各个因素的功能分析。)要透彻地理解作品,还要注意了解作家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和技巧。

作家要创作出优秀作品,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接触时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敏的感受力(过敏叫神经质,轻则称多愁善感),对人生有深刻的悟性、有洞察能力、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并善于构思,会融思想感情于形象、声音等感官对象中,最后,是具备过人的语言塑造能力,熟悉特定体裁的妙处。

文学创作过程,是将生活中的物象,积累成为记忆中的表象,再将生活积累的表象,生成能够传达作家审美体验的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巧妙转换成文学语言的过程,以传达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思想情感。

欣赏的过程,是读者将语言解码编辑,根据作品的蓝图,调用自己的生活储备(包括语词记忆、表象记忆、情绪记忆),在自己心中重构审美意象,并进行二度审美体验,将作品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从而感受、释放与作家同构的情感的过程。

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

阅读,这是影视不能代替的。阅读图书的时候,不仅能在自己的脑海里勾勒出一个个场景,想象出一幅幅唯美的画面,还能够体会作者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的心境心情。那种体会是难以言喻的~而影视也是从文字里面翻译出来的,只不过不是我们所想象和体会出来的,而是导演演员想象演绎出来的,导致影视拍出来的东西就局限在别人的想象里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所以影视代替不了阅读!

举个例子,《基督山伯爵》这本名著,当你第一次读的时候,和你第二次读的时候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而当他们将这本名著改编拍成电影后,感觉却是不如自己所想象的那么好~无形中已经将它的分数减了一些。真的不好吗?其实只是影视所拍出来的东西不是自己想看的而已,所以。。。如果真的要欣赏文学,最佳途径的确是阅读,不然也不会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话了!而影视从某种意义来说,只能算是一种娱乐消遣~!

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的区别

文学接受,是当今文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它与文学欣赏基本同义,但认真分辨起来又略有不同:文学欣赏主动性更强,审美意味更浓厚,视野较窄,不是任何作品都可以进入欣赏的范围;文学接受既可以主动欣赏,也可以被动接受,标准更宽泛,接受的范围更广。当然,二者的细微区别无关宏旨,重要的是文学接受是革新了的文学理念,代表着当今的人们已经走过对作者和作品关注的历史阶段,进到对读者关注的新时代了。

简述文学欣赏的基本要求

一、注重语感

阅读作品,离不开的语言媒介,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却缺乏语感的人,是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活动的。任何作品,首先是以语言的直观表达,通过人的大脑而形成的意境的迹象,产生一定的联想和个人的感触体会,它往往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分析的思考,而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念,但同时会形成强烈的明显的“感觉”印象,比如语言的流畅,语词的新颖,描绘的生动,议论的精辟,演说的精彩等都会形成一个初步的而又非常重要的印象———语感的印象。

二、展开想象

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它是进行了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往往具有概括性。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即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的人物的形象。

三、深入体验

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应活动,他是进行鉴赏性的阅读的重要环节。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真正深入到作品的生活场景去,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会作者感情爱憎,感受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幸福与痛苦等。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领会各种人物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