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仅指对农村的情感
1. 对于故乡和土地的无限眷恋
2. 对于家族亲情的无比重视。乡土观念和亲情观念在岁月的积淀中慢慢固化成为浓浓的情结。其次,宗族观念是乡土情结得以延续的伦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伦理秩序、注重孝悌
3、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
延伸阅读
乡土情结的好处
一方面,在乡土情结的感召与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许多走出乡村的人,包括退休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重新返回家乡故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这些返乡人员是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当下乡村很多产业项目都是由他们发起或主导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高层次、多样化人才的参与,对于家乡共同的情结可以将各类人才汇聚在一起,合力共建美丽家园。
另一方面,在乡村现代化建设中,乡土情结可以引导人们振兴家乡、建设美丽乡村。尽管现代生活方式在不断地解构着乡村社会,但在大多数人的乡土情结中仍然保留着对传统乡村之美最原始的记忆——青山绿水、田间小路、袅袅炊烟、浓浓乡情。
这些既是乡村的宝贵资源,也是乡村无法替代的价值。因此,乡村现代化建设应当体现农村特色,保留乡村风貌,凸显乡土气息,并且能够契合或唤醒人们的乡土情结,而不是被城市同化,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复制品。
乡土情结一文的结构线索是怎样的
乡土情结一文的结构线索是:故园之思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品味]这一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去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注意“魂牵梦萦”这个词。
乡土情结的结尾
结尾:当我离开家乡到了另一片土地之时,我的一种快乐之情马上变为不安。离开乡土,一切都变了:水,没有家乡的甜;米,没有家乡的香;仿佛空气中也氤氲着一种陌生的气体;就连那身边的人,再好,也感觉不到一种亲切的温暖……最美好的事物,我也只能在生我养我的乡土之上才能感觉得到,这就是我人生当中的一种乡土情结!
乡土给了我一个人生最美好的开端,我将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时间,走好今后的路,为乡土谱写一曲最动听的泥土赞歌。
有关乡土情结的古诗词有哪些
1、《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唐代: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乡土情结在古代的表现
传统节日之乡土情结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民俗风情,社会生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因此节日中也包含了浓浓的乡土情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和果品。纸钱等物品,然后将食物供祭在墓前,再将纸钱焚烧,为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拜行礼,最后吃完酒食。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的正是古代人祭祖的情况。今天清明拜祭先祖,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人们通过这一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先祖的怀念,对故土的深深崇敬之情。
每逢端午节,游子们不可避免就会想起家人一起粽子的情景;
中秋之际,总会凝望皎白的月亮,想着此时家人是否也在和自己观赏同一轮圆月,他们的内心总是渴望赶回家乡与亲人一起分享月饼一起赏月。
每到春节,不管有多远,不管有多苦,人们总是不管不顾旅途的辛苦都会回到家里,和亲人一起过一个团圆的年。身处海外的中国人和华侨华人都会纷纷举行活动喜迎中国这一传统节日,无论是在泰国首都曼谷著名的唐人街耀华力路上,还是在在缅甸仰光,又或者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随处可见成串的红灯笼和“恭喜发财”的条幅以及闹中取静的现场剪纸。因为只有这样,在外的华人才会有家的感觉,才会觉得自己的心灵有依靠;
乡土中国中乡土情结形成的原因
在乡土社会中,由于地方性的限制,乡村和土地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和生存的依托,因而,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乡土”一直怀有深厚的情感。
在中国长久的历史积淀中,“乡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味。乡土情结也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或集体无意识,并蕴含着丰富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