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谏太宗十思疏注释)

苏教版 《谏太宗十思疏》全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谏太宗十思疏谨慎行事虚心纳谏?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文章第—段即开宗明义,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难”的道理,并从“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所谓“十思”,归纳起来,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

谏太宗十思疏全文?

《谏太宗十思疏》全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此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谏太宗十思疏每句的划分?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谏太宗十思疏有哪些典故?

贞观年间,天下大治,国家富强,声威远播,唐太宗免不了自满起来。为庆贺对突厥作战的胜利,他大宴群臣,从中午到黄昏,还不停歇,下令掌灯,接着夜宴。大殿里点起无数枝蜡烛,如千丛火树,万朵银花,光彩夺目,照耀如同白昼,太宗大喜。

隋炀帝的萧皇后,被敬为国宾,供养在宫中,这时也来赴宴。唐太宗见是她,问道:“萧娘娘,我今天的场面怎么样?”

萧后道:“也算得上是光辉灿烂的了。”

太宗又问:“比当年隋场帝如何?”

萧后道:“陛下是开国圣君,隋炀帝是亡国昏君,怎去比他?”

太宗已经半醉,道:“说说不妨。”

萧后道:“隋场帝夜宴,从不举火。”

太宗问:“不举火,光从哪里来?”

萧后道:“他令东海一带会水的民众,潜入百丈深海,取来上万颗最大的夜明珠,晒足了太阳,在宴前装满大殿的天顶、梁柱和四壁。待夜幕降临,万颗明珠光明突放,人在其中,就像置身天廷星海,飘飘然有神仙飞升之志。唉,为取得那些明珠,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鱼腹,妻离子散,流落失所。这全是亡夫做下的孽事,我今天说它又是为什么呢?”

太宗忙说:“对、对,隋杨帝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太不应该了!”

可是他心里却着实羡慕得很。

《十思疏》写道:“大树以根为本,水流以源为本,国家以德为本。皇帝日理万机,天下命运在于一身,若是不能居安思危,以俭戒奢,就像掘断树根,填塞水源,摧毁德义一样,要求得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历朝历代的帝王,能善始的很多,能善终的极少。因为他们在患难中,能够诚心待人,顾念百姓;等到功成名就便志满意得,纵情享乐,目中无人,更不会去顾念百姓。人们得不到皇帝的恩惠,反要去受污吏的残害,自然心生怨气。古代大儒荀子说:‘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覆舟巨浪的产生,就是人们怨气积聚的结果。”

“所以臣劝陛下碰到以下十种情况,都要用心细想,明白后方可行动:

一是遇着可以满足欲望的机会,要想到知足长乐;

二是计划有所作为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

三是处在很高的地位,要想到谦虚谨慎;

四是在功业盛大的时候,要想到大海接纳江河的气量;

五是在观赏游猎的欢乐气氛中,要想到不能漫无节制;

六是担心懒惰松懈误事,要想到做事做人有始有终;

七是担心闭目塞听被人欺骗,要想到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

八是害怕被恶人坏话包围,要想到养一身正气镇住恶人;

九是将颁发赏赐,要想到不要只因为心里欢喜而赏错了人;

十是将判定刑罚,要想到不要只为发泄怒气而滥罚无辜。”

唐太宗看了《十思疏》,想到在夜宴上流露出来的骄心与惰心,顿觉满面羞愧,对魏征的及时提醒十分感激。

几年后魏征死去,唐太宗大哭,道:“用铜作镜,可以正衣冠;用史作镜,可以见兴亡;用人作镜,可以知得失。魏征一去,我今后再凭什么来知道自己的缺点呢?”

谏太宗十思疏豫游的意思?

意思是:出游。

节选: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文: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十条建议?

每当您看到自己十分想得到的东西时,一定要想到知足常乐,以此来告诫自己;

2.每当您要大兴土木,劳师动众的时候,一定要想到适可而止,以此来安顿百姓;

3.每当您感到自己位高权重,境遇孤危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谦虚待人,加强个人修养;

4.每当您害怕自己骄傲自满,无人拥护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以江海为榜样,广纳百川;

5.每当您想游猎玩乐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不能毫无节制,应该事不过三;

6.每当您担忧自己政务懈怠懒惰时,一定要想到敬业谨慎,有始有终;

7.每当您顾虑视听被蒙蔽,不知外界真相时,一定要想到虚心请教,不耻下问;

8.每当您觉得周围有人进谗言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先端正自身,以此驱除邪恶;

9.每当您要恩赐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不能因为自己一时兴奋,而胡乱奖赏;

10.每当您要惩罚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不能因为自己一时愤怒,而过度用刑。

谏太宗十思疏告诫人们做事要有头有尾?

不是。告诫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谏太宗十思疏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谏太宗十思疏》讲的故事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一封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