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密接的最新标准?
1.共同居住生活人员;
2.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
3.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4.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护人员;
5.在办公室、会议室、车间、班组、宿舍、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6.密闭或通风不良环境下共用卫生间、共乘电梯、共餐(同桌/邻桌/频繁经过)、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
7.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米内)人员,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8.暴露于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人员;
9.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密接者定义标准?
通常密接者定义为是已确诊的病例或者高度疑似病例,在一起生活和工作超过14天以上为密切接触者。
通常密切接触是指在一起办公或者是一起生活,如同事或者家人。接触次数和频率远远大于陌生人,如陌生人针对被感染的距离要控制在1-1.5m以内。密切接触者可能近距离接触,没有距离控制,甚至同时进餐、时休息,所以被判定为密切接触者。
国家对密接怎么界定的?
密切接触者定义: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对于通过多次核酸检测方式(如高风险职业人群的定期核酸检测)发现的病例,其密切接触者的判定时限为从最后一次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起至隔离管控前。
由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合相关部门提供的活动轨迹等大数据信息,依据以下原则判定密切接触者:
1.共同居住生活人员;
2.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
3.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4.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护人员;
5.在办公室、会议室、车间、班组、宿舍、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6.密闭或通风不良环境下共用卫生间、共乘电梯、共餐(同桌/邻桌/频繁经过)、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
7.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米内)人员,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8.暴露于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人员;
9.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密切接触者判定时,优先判定和管理与病例接触频繁、持续时间长等感染风险较高的密切接触者,及时开展核酸检测。对于较为复杂的病例活动场所(如餐厅、娱乐场所、超市等密闭空间场所),需结合场所监控录像、消费记录、场所类型、环境状况、通风情况、个人防护情况等综合研判,基于研判结果,可适度扩大密切接触者判定范围。
如何界定密接及次密接?
1.
密接者就是和确诊病例有接触的人。具体来说就是,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的前两天,或者是无症状感染者的标本采样前两天,与他们有近距离接触但没有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2.
次密接就是和密接者有接触的人员。这类人群是指与密接者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首次接触,但也没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员,其中,与密接者频繁接触的家人和同事是重点人群!
什么样的情况算密接?
一,在交通工具上如有无症状感染者,或混上了带阳者,那么这一车、一船、一机上的旅人尤其是周围近距离的就是密接。
二,带阳者到哪里逗留,就近者皆为密接。
三,带阳者回家,范围更小了,其家人均为密接。
四,患者住院,医护人员虽防患较好,但亦是密接。
怎么样才算密接?
指在密闭空间中的密切接触才算密接。
比如在环境比较密闭、通风条件不是很好的地方,且没有做好个人防护或没有做得很到位(不戴口罩或摘下口罩喝水、吃饭)的情况下,与病例近距离接触。调查中发现一些病例曾到过同一家比较密闭、拥挤的小餐馆、小酒吧用餐或聚集
同管密接人员判定标准?
一、判定总则
(一)基本原则
同住、同吃、同行、同事、同学、同乘、同伴、同游、同工、同厕、同就医的接触人员均应判为密接。
(二)时间节点
为确诊病例首次出现症状前4天或无症状感染者首次检测阳性采样前4天,至被隔离管控时间。
(三)优先原则
本地疫情发生时,优先排查管控身份明确、风险高的密接,如与感染者共同居住(家庭成员、邻居)、共同工作(同事)、亲密朋友、共同就餐(同桌、邻桌)、共用卫生间、共乘电梯的人员。
二、具体场所的密接判定
(一)住宅小区
1.同单元内所有住户的居民(含感染者的共同居住者),同层为密接,其他楼层为按照密接管理的重点人,均需要集中隔离;
2.到访本单元的人员(如保洁、物业、维修工、访客、外卖、快递等人员)。
(二)城中村的平房、简易楼房
1.共用卫生间、浴室、盥洗室、厨房等设施的人员;
2.简易楼房内同单元的所有住户居民;
3.握手楼的相邻单元同层居住人员;
4.到访的所有人员(如保洁、物业、维修工、访客、外卖、快递等人员);
(三)农村地区平房
1.同院所有人员及左右紧邻邻居所有家庭同住人员;
2.共用卫生间、浴室、水井、厨房等设施的人员;
3.到访的所有人员(如维修工、访客、外卖、快递等人员)。
(四)办公场所
1.共同办公、开会、培训的人员;
2.共用电梯、楼梯、卫生间、更衣室、食堂、班车、健身房、吸烟室、茶水间等场所的人员;
3.与感染者有直接接触的到访人员;其他到访人员判为一般接触者;
4.其他同楼人员判为一般接触者。
(五)幼儿园、学校、培训机构
1.同一楼层、同班级、同宿舍、同校车人员、共用教室、共用卫生间等直接接触人员(学生、任课老师、保洁人员、校车司机、跟车老师等);
2.同校其他人员判为一般接触者;
3.校外培训机构所有师生及陪同家长,同层人员(如少年宫内同层其他课外班)、共用卫生间的人员。同楼的其他人员判为一般接触者。
(六)交通工具
1.全密封空调客车,与感染者同乘一辆汽车的所有人员;
2.通风的普通客车(非公交,一人一座),与感染者同车同排、前后三排座位的乘客和驾乘人员;
3.公交车司机,公交车和地铁上监控所见与感染者一米以内近距离接触人员判为密接,与感染者同乘人员,判为一般接触者;
4.火车及高铁同车厢人员及乘务人员,与感染者共用卫生间及卫生设施的人员;
5.同一航班的前三、后三及同排乘客及乘务人员;
6.大型客船同仓乘客和服务人员,小型客船所有同乘人员。
(七)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
1.混采同管人员;
2.通风条件差、人员聚集采样点的所有人员;
3.同时空疫苗接种点的人员及接种医生,医院、体育馆等大型场所内设置的疫苗接种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定。
(八)医疗机构
1.非发热门诊
感染者在该院内近距离接触或在同一相对密闭或封闭空间内接触的人员均判为密接(包含医护人员)。
密闭诊室(如诊疗室、处置室、超声室、CT室、核磁室等)内,与感染者同时空的医护和就诊人员,以及感染者离开后1小时内(有诊疗行为的累计时间)进出的所有人员。其他接触人员判为一般接触者。感染者离开后人员的判定要结合现场具体情况、感染者CT值、防护状况综合研判。
除通过监控等手段明确判定为密接的人员外,同时空其他人员判为一般接触者。
2.发热门诊
同时空候诊、就诊、留置或留观的人员。
(九)工厂企业
1.同班组、同车间、同办公、同宿舍人员;
2.共用电梯、楼梯、卫生间、更衣室、食堂、班车、健身房、吸烟室、茶水间等场所的人员;
3.与感染者有直接接触的到访人员判为密接;其他到访人员判为一般接触者;
4.厂区其他人员判为一般接触者。
三、复杂场所判定
1.出租车
出租车司机,感染者离开后1小时内的乘客(后续乘客停留的时间累计为1小时)。
2、电梯
与感染者同乘电梯及感染者离开后1小时内的乘客。
3.餐馆
服务人员,同时空散台同桌和邻桌就餐人员,散台同桌下一批就餐人员;包间内同时就餐人员,以及下一批就餐人员;同时空候餐人员,共用卫生间人员。
4.洗浴中心
服务人员,与感染者有明确近距离接触人员,结合感染者在洗浴中心中的活动轨迹及到访不同区域综合判定密接或一般接触者。
5.棋牌室
服务人员,与感染者同时空进出人员。
6.KTV、密室逃脱类(含剧本杀)等设置包房的娱乐场所
服务人员,与感染者同时空及后一场次人员,其他人员根据活动轨迹及到访不同区域综合判定密接或一般接触者。
7.迪吧、歌舞厅等室内娱乐场所
服务人员,与感染者同时空及离开后1小时内的出入人员,共用卫生间人员。
8.健身房、运动馆等室内运动场所
服务人员,与感染者同时空及离开后1小时内的出入人员,共用卫生间人员
9.室内游乐场(如淘气堡)等场所
服务人员,与感染者同时空及离开后1小时内出入人员,共用卫生间人员
10.电影院
服务人员,与感染者同一场次和下一场次人员, 共用卫生间人员。
11.影楼、银行
服务人员,与感染者同时空及离开后1小时内出入人员,共用卫生间人员。
12.小型超市、药店(短暂停留的场所)
服务人员;通过视频排查,与感染者同时空购物及其离开后15分钟内进入的人员;通过消费记录排查,感染者消费记录时间前5分钟和后15分钟的消费人员。
13.大型商超
感染者到过柜台的服务人员及同时空的其他人员,之后15分钟去过的顾客,与感染者有明确近距离接触的人员,结合感染者在场所中的活动轨迹及到访不同区域综合判定密接或一般接触者。
14.农贸市场
感染者到过摊位的服务人员,及同时空近距离人员。
15.路边摊
摊主,及同时空近距离人员。
16.火车站、机场等大型复杂场所
与感染者有明确近距离接触的服务人员及旅客;候车(候机)时与感染者有明确近距离接触的旅客(出站或出港时的旅客不判密接);结合感染者在场所中的活动轨迹及到访不同区域综合判定密接或一般接触者。
17.室外游乐设施
同一场次和下一场次的人员。
判断密接的标准?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5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5天开始曾有过近距离接触且无有效防护措施,比如共同生活,同乘汽车、飞机、高铁、轮船等交通工具,或在办公室、车间、教室、食堂、电梯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或在密闭环境下共餐、娱乐等情况,可能会被判定为密切接触者
判断密接的四个条件?
标准一:是否一起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者是以其他方式存在密切接触的人员,因为这个过程当中难免会有近距离的接触,出现病毒的感染。标准二:是否乘坐过同汽车、动车、高铁,并产生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其中涵盖了乘客、列车乘务员等等都是属于密切接触者范畴。
标准三:对确诊病人进行过探视、诊疗、护理的人,不管是自己的家人、朋友还是专业的医护人员,也都输属于密切接触者需要进行隔离观察。标准四:相关人员进过其他调查确认的其他密切接触者。
密接的最新判定标准?
密接的判定标准如下: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 2 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合相关部门提供的大数据信息,依据以下原则判定密切接触者:
1、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2、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
3、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护人员;
4、 在办公室、车间、班组、电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5、密闭环境下共餐、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
6、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7、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 米内)人员,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8、暴露于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人员;
9、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如果接到疾控部门通知,你是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该怎么办?
1、不用恐慌,不要随便外出,做好个人防护,按照要求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积极配合隔离管控措施和疾控部门流调工作。
2、对于14 岁及以下儿童、半自理及无自理能力的特殊人群可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并严格落实居家医学观察措施。
3、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每日应做好体温和症状监测。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嗅(味) 觉减退等症状时要及时进行排查、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