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黍菽稷是哪五种?
五谷“黍、稷、麦、菽、稻”分别指:
1、黍:黍去壳,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2、稷: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
3、麦,禾本科植物的一类,五谷的一种,分为小麦,大麦等种类。
4、菽:豆类的总称,古语云:“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豆类制品也是中国百姓们喜欢的食物之一。
5、稻,是一种禾本科的直杆的谷类作物,主要类型是有土栽培的“水稻”(一贯指淡水稻)。
黍最早是哪些人种的?
中国北方最早被驯化的作物是黍,也就是现代中国人所说的糜子。
黍的祖先是哪种野草至今尚未有定论。类似黍的野草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
距今9000年到7000年左右,位于黄河中游两岸,今天河南以及河北的华夏人群先祖开始人工种植黍。这是农业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北方。而靠着种植黍提供的稳定食物来源,这批人成了北方最早开始由采集狩猎社会转型为定居农业社会的人。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里,种植黍的范围逐渐扩大,东边沿着黄河扩散到下游,今天的山东一带,西面则溯河而上,沿黄河以及渭河进入关中盆地,直达甘肃东南部。
作为现代农作物,黍存在严重的缺点,不但产量较低,而且即便在水肥条件很好的情况下也难以增产。但是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黍仍然能维持较为稳定的产量。生长期短暂的黍几乎是最为省水的谷物,且抗病能力极强。对于农业技术刚刚起步中国北方先民而言,驯化黍的意义非凡。
这些沿着渭河和黄河的黍农奠定了日后的华夏文明基础。黍作为中国北方主食的历史出持续了数千年。东周时期,路过已经化为废墟的宗周的西周遗民仍然在《诗经·王风·黍离》中发出了“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哀叹。
粟:狗尾巴草的大作用
然而,黍也不是没有对手的。《黍离》中已经提到了另一种作物——稷的存在。它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和黍同样重要。
粟的驯化比黍要稍迟一些。农业刚刚起步时,北中国正经历一段气候干燥而寒冷的时期。虽然粟和黍都是旱地作物,但粟的抗旱能力跟耐贫瘠土壤能力和黍仍不可同日而语。黍在年平均气温6-10度,降水量350-450毫米的环境下生长最好。而粟则更喜欢年平均气温8-10度,降水量450-550毫米的环境。随着气候逐渐转向暖湿,粟从华北平原东部较温湿的地方开始向西扩散。
一旦种粟变为可行,它相对黍而言产量稍高的优点就变得非常重要。更高的产量意味着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支撑规模更加大的聚落以及更为复杂的社会形态。长期种植黍、粟农业,终于使得华夏先民在东亚众多人群中成为率先脱颖而出,进入文明时代的族群。
华夏人对粟的重要性有极其充分的认识。粟在先秦也称为稷。周人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后稷。此处的“后”是上古华夏人对首领的称呼。追寻先祖到后稷充分说明周人对粟的重视程度。后来“稷”更是国家代名词“社稷”的重要组成部分,稷乃是建立国家的基础。
黍和稷图片区别?
黍和稷,都是禾本科黍属植物,实际是同种植物,只是它们的穗形和籽实有所不同。
黍的主穗轴是弯的,穗和分支向一侧倾斜,秆上有毛,籽实带粘性;而稷的主穗轴直立,穗的分支向四周散开,秆上无毛,籽实不带粘性。
高粱和黍的区别?
高粱与黍的区别:
高粱植株比较高大,黍比较细小。
高粱果实通常是红色,黍通常是黄色。
高粱,是禾本科高粱属植物。
高粱,是一年生草本。秆较粗壮,直立,高3至5米,横径2至5厘米,基部节上具支撑根。叶鞘无毛或稍有白粉;叶舌硬膜质,先端圆,边缘有纤毛;叶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40至70厘米,宽3至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或微呈耳形,表面暗绿色,背面淡绿色或有白粉,两面无毛,边缘软骨质,具微细小刺毛,中脉较宽,白色。
黍菽稷分别是什么意思?
1.黍就是黍子,去壳后就是小米中的黄米;菽是豆类的总称,主要指大豆;稷就是各种小米的总称。
2.黍、菽、稷是五谷“稻、黍、稷、麦、菽”中的三种。黍子去壳后的黄米,可以做米酒,也可以做黄米糕、黄米馒头;菽包括各种豆类,是很好的油料作物,可以榨油,也是富含蛋白质的植物,可以做成豆腐豆干等豆制品;稷是各种小米,有糯小米,靡米等,可以熬小米粥,也可做软油糕,主要在北方种植食用。
黍和稷图片的区别?
两者区别在意思不同:
稷,读作ji,第四声,意思是一种粮食作物,谷子(粟)。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
黍,读作shu,第三声,意思是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碾成米叫黄米,性黏,可酿酒。
黍是中国原产地吗?
黍原产于我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已经驯化栽培,因其生产期短、耐旱,竞争力强,种植最早,是古代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黍,是禾本科黍属的一个物种,其种子形小常作为饲料作物和谷物。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叫黍子,生长期短,耐寒、耐旱、耐贫瘠;籽实叫黍,淡黄色;磨米去皮后称黍米,俗称黄米,为黄色小圆颗粒,直径大于粟米;黍米再磨成面,俗称黄米面。
黍的起源与传播历史?
黍的起源,中国栽培黍子的历史十分悠久,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保存的早期农作物籽实灰化样品的定年测试,发现距今约10000—8700年前种植的是黍。
黍的传播历史,粟耐旱能力强,自生能力也很强,是黄河流域黄土地区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在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炭化了的粟粒和粟壳。说明距今五、六千年前粟已经在我国北方得到了广泛的种植。
黍和稷的区别?
黍是黄米,稷是高。黍粘,稷不粘。
黍[shǔ]: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古代用黍百颗排列起来,取其长度作为一尺的标准,叫黍尺。黍可以酿酒、做糕等。
粟 [jì]:俗称小米。古代的粟是黍、稷之类粮食的总称。粟的粮食古农书称为粱,糯性粟为秫。甲骨文“禾”即指粟。后来人们把一种比较细的梁叫做粟,北方人把粟米叫做小米。简单区分为:穗大、毛长并且粒粗的是梁,穗小、毛短并且粒细的是粟。苗和茅草相似。粟现在还在种植。
“稷”在古书上指过三种谷物。一是指“粟”,脱粒后是小米。《尔雅·释草》中提到“稷”,孙炎注解说:“稷,粟也。”二是指“黍类不黏者”。《本草纲目》中说:“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三是指高粱。清人王念孙说:“稷,今人谓之高粱。” 黍指的是黄米。玉米在明朝传入中国后,也有人将黍指代玉米。 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