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分论点是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分论点是什么?

这篇短文以讨论战争为话题,围绕“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这两个分论点从攻城和守城两个角度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重要性。

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词语总结?

词语归类

(一)重点词语。

1.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2.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3.郭:外城。

4.环:包围。

5.池:护城河。

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7.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8.委:放弃。

9.去:离开。

10.故:所以。

11.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2.以: 凭借。

13.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14.固:巩固。

15.国:国防。

16.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17.威:威慑。

18.以:凭借,依靠之意。

19.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20.寡:少。

21.之至:到达极点。

22.畔:通“叛”,背叛。

23.顺: 归顺,服从。

24.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25.有:要么,或者。

(二)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三)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四)古今异义

1.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池

3.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4.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5.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7.域 古义:界限,限制 今义:地域

8.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10.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五)一词多义。

(1)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2)和

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春和景明: 和煦(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固以怪之矣: 原来,本来(4)而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 连词,表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修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写作思路?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就是失道寡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就是得道多助。隋炀帝暴政,游江都、征高丽、修运河,人民怨声载道,于是农民起义不断,国家狼烟四起,隋不久便灭亡了。

袁世凯不顾人民的反对,龙袍一披就人模人样地由大军阀变成了皇帝,想维持我国几千年的“帝制”,结果龙椅还没坐热就被赶下了台。寡助之至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哪里是正面论证?

首先我们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下》,说的是如果我们坚持正义人们就会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人们就会孤立。

我们来看这句话的结构,这句话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这句话的中心论点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八年级上册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中的一章,具体内容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的论据?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