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古人又说)

网友提问:

为什么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优质回答:

为什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到底出自何处,又有什么来历呢?我们看看下面这首诗就知道了。

杂感

清 ·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里一个叫黄景仁的人开始走进我们的视线。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文学家。诗负盛名,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却终因命途多蹇,毕生落落寡合,以高洁傲世之身沦于熙熙红尘,愤世嫉俗而英年早逝,徒留“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之悲鸣。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黄景仁的身世的确令人感叹,他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两年后便病逝了,时年仅三十四岁。

《杂感》这首诗,作者想表达的是因自己身世飘零凄苦,虽然很有才华却无人赏识,仕途不顺,6次乡试不中,对一个自诩有才的人来说确实打击很大,于是怒极而笑,自嘲自己百无一用。黄景仁年少就已成名,9岁有诗名,16岁在三千人中取得童子试第一名,是“乾隆六十年第一人”,这样的人都不能取得功名,不由得便发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悲叹。

虽然“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少年郎自嘲自讽的话,也算是一时气话,但也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生活的窘境和求取功名的艰难。陆游也曾说自己“此身合是诗人未”,苏东坡亦痛感“人生识字忧患始” ,杜甫更是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呼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他宁愿为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当今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伟大时代,我们要抱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态度,让“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笔者填词一首,以表达对这位古代失意文人的纪念。

【渔歌子】千古一叹黄景仁

南郭居士

  谁将残卷付长秋,醉与痴心共东流。歇余恨,饮多愁。百无一用叹未休。

  漫作佳篇重山丘,悄立危栏望西楼。弄清影,写从头。且掷奇句万古留。

(文/南郭居士)

其他网友回答

论古人一些名人名语,应该在当时的情况,对人,对物。并不是一概而论。

其他网友回答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对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书生的理想主义就像是开在白骨上的小花,柔弱的不堪一击。对此,历史总会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人以当头棒喝!

1898年9月17日,光绪帝给康有为下密诏,要求其说服袁世凯发动兵变,诛杀荣禄,发兵围困颐和园,迫使慈禧交权。可以说,如若成功,中国国运即将改变。

9月18日深夜,谭嗣同只身前往袁世凯的寓所对袁说:“现在只有你一个人可以救我们的圣主。你如果愿意救,就请救之;如果不愿意救,可以到颐和园向西太后告发我,因此享尽荣华富贵。”

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即向荣禄告密。随后,慈禧发动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害,“百日维新”失败。

历史进行到这里,对“百无一用是书生”做出了精准的解释。这些书生们用传统的君臣之义、人伦道德来约束自己。同时,以为别人也是尊礼重道,信守诺言的。他们不明白虚以委蛇、阳奉阴违的真正含义,更不懂得政治斗争的残酷。

谭嗣同企图用“义”来说服袁世凯,就好似在跟一个流氓讲道德,跟一个妓女讲贞操。光绪帝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国家的命运交到这些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手里,注定要失败。

再华丽的词藻也无法掩盖衣服上的补丁,再优美的旋律也阻挡不了打进陋室的风雨。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不是成天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想象着怎么干。对此,有八个字说得很清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想来与古时的社会层次架构和生活环境有关,而这句话也只是一部分人的感叹而已,并非所有古人都这么认为的。

试想,在一个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环境中,一个整天闭门死读书的人,背不能扛,肩不能挑,既不能为自已立业又不能为家庭作贡献的寒门中,读书有用吗?

或者你会说有用,因为朝庭百官以文武并列。

但是,古时又有几个寒门子弟能真正的靠读书走出一道坦途?

不错!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能顺应时势能灵活运用自身条件的人身上,而不是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人身上。

即使如杜甫类之古时大文人,他的政治之路不也折在这一方面吗?

当某一文人受到挫折后,他的亲朋好友就会发出如此之感叹。

说到底,这也只是一种蝴蝶效应而已。

并非人人如此,不必多想。

知识有限,估且妄论。不怪!

其他网友回答

在古代书生的眼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古代书生孜孜以求的终身梦想。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