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棉花怎样施肥?
优质回答:
棉花需肥特点
棉花的生长发育经过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等阶段。棉花的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数量和比例不同。苗期,由于气温低、生长缓慢、植株小,吸收养分较少,苗期棉花吸收氮占总量吸收量的5%,磷占3%,钾占2%,这一时期需肥量虽少,但比较敏感。现蕾到始花期,随着植株的生长速度加快,吸收数量和速度加快,吸收氮占11%,磷占7%,钾占9%。从始花期到花期,吸氮量迅速增加至56%,磷占24%,钾占36%。盛花至吐絮期,吸氮量占23%,磷占52%,钾占42%。可见,进入花铃期氮、磷、钾的吸收先后达到峰值,而且吸收速度很大,是施肥的关键时期。进入吐絮到拔节期,吸氮量仅占5%,磷占14%,钾占11%。随着气温下降,生长逐渐停止,吸肥能力减弱,植株逐渐衰老。
科学施肥技术
要充分了解棉花各生育期需肥规律和土壤供肥特点,确定肥料用量和各生育期的施肥比例,以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需要。
(1)基肥 棉花属深根作物,生育期长,养分吸收多。因此,基肥要充足,以有机肥为主,每667㎡用酵素菌高温堆肥200∽300千克、尿素3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氯化钾10千克。
(2)种肥 施用种肥可促进种子发芽,有利于苗期生长,尤其是在施肥量较少时,效果较明显。一般种肥用速效氮、磷肥,每667㎡种子用硫酸铵2∽3千克和过磷酸钙4∽5千克,与酵素菌高温堆肥混合施用。种肥应尽量减少与种子的接触用营养钵育苗栽培时,不需要种肥。
(3)苗肥 苗肥主要是促进茎叶和根的生长,虽然苗期需肥少,但较敏感。苗肥要早施、轻施、偏施。即在2∽3叶时,每667㎡用尿素3千克左右;对弱苗和补栽苗可适当增加施肥次数以促进棉花苗全、苗齐、苗壮。
(4)蕾肥 棉花进入蕾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存在若施肥不足,植株矮小,蕾少,脱肥,缺乏高产的基础;若施肥过多,极易引起徒长,影响生殖生长,导致蕾、铃脱落。生产上,要稳施蕾肥,对土壤沙性重或山岭薄地棉花,蕾肥则应早施重肥,每667㎡用尿素2∽3千克,或用45%硫酸钾复合肥5∽10千克。
(5)花铃肥 花铃期是棉花开花结铃最关键的时期,也是施肥量最大的时期,要根据棉花植株的生长势和土壤状况,每3次追肥。第一次是稳施初花肥,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每667㎡用酵素菌腐殖酸肥20千克、过磷酸钙8∽10千克、氯化钾5∽6千克,结合中耕,开沟施入。第二次要重施盛花肥,初花后20天左右,植株下部已开始结铃,此时适当重施肥通常不会造成徒长,并能促进棉花早结桃,减少蕾、铃脱落。一般地,每667㎡用尿素5千克、过磷酸钙5∽7千克、氯化钾6∽8千克,有条件的可增施10千克酵素菌腐植酸肥。第三次补施秋桃肥。此时追肥要适时、适量,防止植株早衰,每667㎡用尿素5千克。
(6)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棉花喜硼、喜锌。生产上除注意基肥施用硼砂、硫酸锌外,可在花铃前期,用岛本1号500∽600倍液,配合0.1%∽0.2%硼砂和0.2%硫酸锌溶液,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用2∽3次,能收到良好效果。
其他网友回答
一、灌溉技术
1、农业灌溉主要采用滴灌、喷灌和中心转动喷三种节水系统进行灌溉。其中滴灌比例约为90%左右,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7%以上,喷灌和中心转动系统灌溉对水的利用率分别达70%和80%左右。
2、灌溉水来源有地表水(河流、水库)和地下水(打井)以及城市废水、微盐水、加工后的海水等(棉花等非食用作物的灌溉主要是利用处理过的城市废水和微盐水)。
3、控制节水的办法,一是大幅度提高水价;二是推广节水灌溉系统。
4、灌溉量。地中海附近控制在生长期350mm降水量左右的范围;东部棉区控制在1000mm左右。头水一般在播后70天左右,头水后滴灌次数较为频繁,一般在每周二次左右。
二、施肥技术
1、全部秸秆还田。
2、分底肥和追肥施入,其中底肥在秋天和秸秆还田时一并施入;追肥则利用灌溉设备和灌溉水一并施入。
3、追肥种类。主要为N、P、K肥,在盐化土地加入硫酸钙。
4、施肥依据。土壤肥力水平;预期产量、灌溉方法、调控能力。
5、施用量:N:喷灌80~120kg/公顷(纯N,下同),滴灌250~280kg/公顷;主要品种有氨水、硫酸胺、硝酸钾、磷酸二铵、尿素等。P:600~800kg/公顷,含纯P8~11%的速效磷肥。
K:一至二年施一次或根据土壤情况施100~200kg/公顷的纯K。
三、其他技术
1、病虫害防治。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与机械喷施农药相结合,生长期间化学防治次数少于5次。
2、除草。通过滴灌设备加入微量除草剂或种植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一般除草剂使用氟乐灵和草甘磷。
3、田间生长自动监测系统。利用仪器监测棉花的生长情况,获取茎粗、株高、植株水分、温度、营养情况及土壤情况,自动输送至计算机终端,及时掌握棉花生育进程,决定灌水及施肥量。同时还进行飞机远红外遥感测试。得出最佳生长速度为:开花后株高每天增长2cm。
4、密度与产量结构。行距1m,株距8~12株/米,密度8万~12万株/公顷,单株结铃11个,单铃重6.2g,衣分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