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教科书上的知识一定都正确吗?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当然不一定,这些年教科书里被扒出来的错误有不少,但教科书编写和出版人员能做到及时承认并修改,也值得鼓励。
我国教育工程的规模为世界之最,教科书版本五花八门,编写人员良莠不齐,出点错误是难免的。近些年来社交网络日渐普及,国民科学素养提高,就有不少人开始扒教科书里面的毛病。
语文教材算是错误的重灾区,各种奇葩故事都有,比如爱迪生用镜子聚集灯光救妈妈、地震中的父与子、瓦特看到开水壶盖跳动发明蒸汽机、牛顿被苹果砸到发现了万有引力、富兰克林下雨天放风筝、华盛顿砍樱桃树、悲壮的两小时、燕子专列、月球之谜、河中石兽、斑羚飞渡、旅鼠之谜……
这些课文基本都是虚构出来的文学作品,历史上或现实中查无此事,但以爱迪生、瓦特、牛顿、华盛顿等的知名人物为主角编故事就很容易引起误导,类似于目前充斥网络的营销文和毒鸡汤。而像沈石溪的《斑羚飞渡》这种反科学、反自然规律的小说也不应该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初中都已经开始学物理和生物了,《斑羚飞渡》里描述的行为不符合物理和生物常识。
除了这样奇葩的课文之外,还存在一些编写和印刷错误。
河南郑州一位老师阅读了2013年秋季上市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后,发现书中有30多处错误。人民教育出版社经过仔细核对之后,登出《关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致歉信》,承认“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彩色本有6处错误,黑白本有5处错误。
为此,在社会各界都引发了强烈讨论,著名社论有:“语文不是历史,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连中国说道:“我们不可能编出完美的教材……发现了不对的地方,咱们就改。”
其余科目教科书部分错误如下。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配图“玄奘像”,其实是绘于镰仓时期的一幅日本绢画。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1的配图“宣统帝溥仪”,是一张来历不明的照片,照片中的小孩不知道是谁,反正不是溥仪。
人教版物理选修课本对“色散”的定义存在错误。
高中政治里面的哲学板块也有不少纰漏,或者自相矛盾的定义。
苏教版生物课本对“酶”的定义不严谨,不够全面,被指出后进行了修改。
2017年湖南省地方教材《生命与健康常识》中“溺水怎么救护”版块存在两处致命错误,里面所提到的救人方法已被推翻30年。
而近期比较轰动的一处错误就是数学八年级下册自读课本上出现了“爱因斯坦用相对论证明勾股定理”。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承认了错误,并表示将于再版时给予更正。
其实教科书出错误是难免的,有关方面及时承认并修改就行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追求绝对正确,本身这件事就是不科学的,科学都不保证结论是完全正确的,这恰好就是科学的特点,强调永恒真理,绝对正确,完美无缺等等正是非科学的宗教与迷信所刻意去追求的。
科学不一定是正确的,这是正是科学对自身的正确认识,但是科学的观点,一定是基于当前所能获得客观事实得出最接近客观规律的认识。
人类现代文明可以说是科学的文明,教科书可以说是科学的教科书,正如科学不否认科学内部存在错误,那么教科书也是一样不可避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正确。
但是,科学的态度就是,一旦发现问题,并且基于客观事实得出正确观点,科学立即就剔除原先错误观点,将正确观点吸收为科学的一部分,这正是科学常新的原因。
同理教科书也是一样,教科书通常就是科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一般不会有太多问题,正确率绝对高于一般的科普以及其他书籍。但是问题还是不可避免,但通常负责人的教科书编写者,一旦发现问题立马就解决问题,这也是科学和客观的。
追求绝对正确,绝对真理都是从宗教迷信保留的残余,科学的认识科学中可能存在错误,有错必改才是科学的态度。科学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一定是现阶段最接近正确那个,教科书也是如此。
其他网友回答
教科书里的知识,在作者当时看来一定是最正确的观点,所以能被编进教科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很多知识会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是过时的,所以要带着辩证的想法看书。
其他网友回答
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教科书,更不要迷信绝对的正确。
永远要保持一颗怀疑的心态,去验证他。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认为不一定,也会有和现实生活有矛盾的。
例如,我们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但是,一味的谦虚,变得自负,只会让别人看不见自己的长处,也会导致错失很多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且也不是在所有人面前都该谦虚。
但教科书上大部分知识都是好几辈传承下来的生活、生存技能,也是有需要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