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妃是辛者库出身(德妃是辛者库出身吗)

网友提问:

正史上的良妃出身辛者库,与康熙的感情到底如何?

优质回答:

依《大清会典则例》解释:“辛者库即内管领”。皇家的内管领主要是管理下人服务于皇家和王公贵族。自己大小是管理者,本身并不做杂役差使。在王侯将相面前,他们的身份显得低贱。但,对于不在旗的奴仆和普通旗人的家奴来说,他们拥很高的地位。有科举做官、拥有奴婢、女儿可以参选秀女等等权力。

良妃是 允禩的母亲,出身于“辛者库”,外祖父是正五品内管领阿布鼐,家世地位中等巴样。康熙对良妃是应该是不错的。康熙39年,卫氏被封为良嫔,后来她又单独获得晋升,成为康熙当时显赫一时的五妃之一。康熙50年,良妃薨逝,康熙还破例为其亲自主持了满月祭祀的典礼,可见她在康熙心中是一定的位置。

康熙是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日理万机之余,怒称她为“辛者库贱妇”的事,这主要因为允禩上蹿下跳的缘故。本来,允礽太子被废,已引发了众皇子夺嫡之心。使得局势更加错综复杂,康熙不苑囿于传统,决定复立允礽太子之位以暂稳局面。却不料,保举允礽复位太子者寥寥无几,而拥立允禩的呼声日益高涨。

允禩强大的势力与文武班底彰显出来,让康熙感到惊讶,引起了内心的惶恐。康熙突然明白允禩对自己的威胁远超过了允礽太子党。眼见利用允礽复位以平息夺嫡之乱的意图即将落空,迫不得已,康熙只有找借口挽回不利局面,于是“辛者库贱妇所生”脱口而出!这是申明允禩是不可被立为太子的, 尽管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当时,这句话是杀伤力的,能效地抵御允禩一党拥戴活动。其实,允禩的失败在于他没揣摩出康熙复立太子的真实用意!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政治目光短浅,不懂得审时度势后及时收敛锋芒,对帝王心术钻研不透。所以,没笑到最后。

其他网友回答

良妃是满洲正黄旗,正五品内管领阿布鼐之女,是康熙第八子允禩的生母。她是以秀女的身份,进入的辛者库。辛者库是什么地方呢?在《寄楮备谈》中记载:

“辛者库,乃半个佐领下食口粮人也”

意思也就是说,辛者库中的人,是在此地为营生之人。良妃出身辛者库,论地位的确十分卑微,这与辛者库中人的挑选方式有关。但她的的确确,是整个清朝第一个以辛者库的奴婢身份,被康熙封为妃子的女人。那么他们之间的感情如何呢?事实上,历史上的良妃和康熙之间记录,十分之少。我们要看康熙和良妃之间感情如何,就要从她被说“辛者库贱妇”来详细说起。

良妃被说成“辛者库贱妇”是真是假?

良妃被康熙说“辛者库贱妇”,这段在《康熙谕旨》中的确有记载:

“允禩母妃病笃时,遗允禩之言 曰:尔皇父以我出自微贱,常指我以责汝,我惟愿我身何以得死, 我在一日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药。”

从这段文献来看,良妃似乎在晚年,已经和康熙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在康熙眼里,因为她是辛者库出身,所以十分厌恶她。但是这里有个疑点,这段历史,是出自雍正撰写的《康熙谕旨》,而并非是康熙时期亲自撰写的。那么就有可能,是雍正为了抹黑自己的兄弟,而故意将良妃和康熙的感情,进行贬低。那么这康熙是否,真的如此嫌弃良妃呢?我们需要客观地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要先说下良妃的身份问题

良妃是辛者库出身,辛者库中的女子,大多是由犯罪家庭中的女子,用来受刑并维持生计的一个服务机构。但这仅仅是一部分人的来源,在《清代内务府档案》中记载:

“以前八旗拖欠钱粮人等,因限满不能完纳,题參将本人或子孙治罪,其妻子在上三旗及下五旗公中佐领者人内务府辛者库,在下五旗入各王公辛者库,其上三旗人等亦有入下五旗王公辛者库者。”

可见,除了受刑家庭中的女子,需要在辛者库来做重活赎罪。在旗人之中,也有从正当身份,把在辛者库干活当做一个正当工作之人,用来专门服务八旗子弟。

而良妃的父亲是正黄旗,属于上三旗中人,因此是专门服务皇帝的。而且良妃是觉禅氏,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四十九·觉禅氏》中记载:

“瑚柱,正黄旗包衣人,世居佛阿拉地方,天聪时来归,原任膳房总领。”

所以从地位来说,虽然同样是出自辛者库,但却比一般用来受刑的女子,地位高得多。因为她们再怎么说,也是旗人。也就是说,良妃在辛者库的地位,只是相对较低。所以,康熙皇帝会在良妃晚年,如此激烈地说她是“辛者库贱妇”,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其次,康熙对良妃的感情,从史料来看确实“一般”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明显的一件事,就是封良妃为妃子这件事。康熙在位61年,一共封了39位妃子。这里面就有点问题,举几个例子,在康熙十六年的时候,曾经大肆封了很多妃子。其中有惠嫔、荣嫔、宜嫔等等,却并没有先得到皇帝恩宠的良妃。就可以看出良妃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如果说是因为惠嫔、荣嫔、宜嫔这三位妃子的出身好,而良妃是辛者库布衣之女,不被重视也可以理解。但是后来在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康熙又封了一个妃子,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的母妃,德妃。而德妃和良妃的地位是一样的,甚至还不如良妃。《清史稿》记载:

德妃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女。后事圣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 十八年,为德嫔。二十年,进德妃。

德妃是“护军参领威武女”,也是正黄旗中人,是以宫女身份进宫的。和当时的良妃身份一样的卑微。但是在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却只册封了德嫔为德妃,却并没封良妃。那么良妃是何时被封为妃子的呢?在《皇朝文献通考》中记载:

良妃卫氏,内管领阿布鼐女,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封良嫔,后晋封良妃。

良妃最终在康熙三十九年,被封为了妃子。并非是因为康熙爱她,而是因为彼时的良妃,已经是处于重病之中。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康熙在当时封她为妃子,不过是想要安慰她而已。

最后,我认为,康熙对良妃的感情,可能本身并没有那么差。之所以对良妃的态度如此,又经常说她是“辛者库贱妇”,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老八允禩。

史书上的良妃,早年是辛者库的奴婢。她和康熙是如何见面的,史书中没有记载。但绝对不是,一件巧合的事情。因为在《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记载:

“良妃母妃,心亦甚大,尔等岂能不知谢世缘故?”

这段文献,就说明了良妃,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有自己的政治欲望,不想要一直在辛者库之中干重活。而且在《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也对良妃的面貌,有所形容:

“美艳冠一宫,宠幸无比。”

可见,早年的良妃,因为美貌很受康熙的喜爱。那么为什么会被康熙如此嫌弃呢?其实就是她儿子允禩的锅。

祸端就是当年的废太子胤礽,被康熙两废两立。但在期间,康熙对胤礽并未完全失去希望,也就是说,在康熙的心里,还是很希望他能够继承皇位的。《清史稿》中就说过:

“朕适召废皇太子、亦既见之矣。自此以后、不复再提往事,废皇太子现在安养咸安宫中。朕念之、复可召见,胸中亦不更有郁结矣。”

康熙让百官表态,其实是想要个台阶下。康熙那时候身子骨还很硬朗,他根本没打算另立太子,只是百官没揣测明白圣意,允禩也没明白。导致除了四爷党,朝中重臣竟然都纷纷支持允禩为新太子。就是这件事,让康熙对允禩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因为康熙最恨的就是结党营私,阿哥们和朝臣沆瀣一气。也因为这件事,影响了康熙对良妃的态度。

在《圣祖实录》中记载了这件事:

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胤禩为储君,令康熙大感意外,无奈之下只得出尔反尔,谕曰:“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尔等各宜尽心详议,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其再思之。”

这是在历史上,康熙第一次称良妃“微贱”,其实就是因为允禩的表现,让康熙难以接受,因此才对她也产生了怨恨。其实在允禩的心里,他觉得自己最像康熙,但其实他根本不明白康熙心里所想。所以在皇位之争中,他是失败的。而他的母妃良妃,也因此被康熙嫌弃,这才是二人感情出现波动的原因。

那么康熙是真的不喜欢良妃吗?很显然不是。从上面的文献也提到了,早期的良妃是“宠幸无比”。甚至在死后,是康熙亲自为她祭奠的。在《清起居注·康熙朝》中记载:

“ 十九日癸酉未时上由德胜门进神武门,谒宁寿宫问安回宫。申时上由东华门出朝阳门至良妃灵前奠酒举哀毕回宫。”

皇帝亲自祭奠后宫嫔妃,这在整个清朝,都是极为罕见的事情,对于良妃来说,无异于是极为尊贵的殊荣。所以,在康熙的心里是很有良妃的。他们之间的感情,在早期的确度过了一阵子琴瑟和鸣的幸福生活。直到允禩的表现让康熙不满后,才直接影响了康熙和良妃的感情。事实上,康熙对良妃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这与她卑贱的身份,并无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的良妃辛者库出身,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14岁入宫,20岁生下皇八子胤禩。

清朝的辛者库简单说就是皇家的世仆,负责皇家的后勤,任职内务府等。辛者库的人身份也不是那么低贱,说他们身份低下那是相对于他们主子而言。辛者库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家奴,佣人,一样可以参加科举,做官,也不一定是罪人。良妃祖上是察哈尔林丹汗之后,投靠清朝后,族人太少,被编入辛者库。辛者库一开始组成人员就是部族人数太少的杂姓组成,后来才有因罪被罚入辛者库的人。

辛者库里年龄达13岁的就要备选入宫,良妃觉禅氏,这一级别入宫,只能从宫女做起。雍正的母亲德妃刚开始也是宫女。宫女成为后妃或者皇后,这样的逆袭在大清后宫靠“勾引”皇帝肯定是行不通的。

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明时宫女至数千,脂粉钱至百万。今朕宫中计使女三百,况朕未近使之宫女,年近三十者,即出与其父母,令婚配。”

可以看出来康熙身边近侍没有宫女,都是太监,而且皇帝会到皇后的宫里,其他嫔妃都是被召见到皇帝处,一般皇帝是不去嫔妃的宫里。而且,宫女是不可以随意离开宫殿,如果非要外出必须至少两人同行。所以宫女要想被皇帝看中,自己送上门是很难的。很多人按照规定三十岁即出宫,在清朝严格的宫规下,宫女接近皇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良妃被康熙看中,很大可能是皇后宫中的宫女,加上确实有过人之处,引起了康熙的注意。

燕北老人《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里说她:“美艳冠一宫,宠幸无比,”而且“体有异香,洗之不去”

这个说法不一定是真的,但至少说明良妃肯定算得上貌美女子,清朝宫女入宫培训每天还要读书习字,所以良妃还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良妃也是大清历史上第一个辛者库出身,而位居妃位的人。虽然以后的皇帝后宫也不断有辛者库出身的女子居高位,如嘉庆帝皇后。但是第一个肯定是最困难的。

良妃得宠后,生育一子,就是八阿哥胤禩,但是一直没有晋封。八阿哥也由皇后和惠妃共同抚养,毕竟嫔位一下没有资格抚养皇子。没有晋封并不代表康熙不喜欢良妃,毕竟没有先例可循。一般嫔妃晋封就是靠生育皇子或者熬资历,在宫里呆个几十年,碰上皇帝大封后宫得以晋升。

皇子出生的时候没有被晋封,但是八阿哥八岁的时候,良妃晋封嫔,嫔在大清后宫已经算是有盼头了,这是有定数的。相当于普通人家的通房丫鬟升到了妾的位置。在没有再次生育的情况下,良妃一下升到嫔,而不是在贵人,常在等位置上慢慢熬,可见康熙还是很喜欢良妃的。

康熙三十九年,良妃39岁,晋封良妃,可能跟八阿哥得宠也有关系。但是雍正的生母德妃,生育子女最多,一路飙升基本都是在生育子女之后,妥妥的母以子贵。良妃仅生育一子,而且中年还晋封到五大后妃之一,相比同样情况的其他嫔妃,康熙还是非常喜爱良妃,可以说感情还是不错的。

出身低的良妃还能成为大清第一个辛者库出身的妃子,与康熙的感情应该要更好,否则也不会破例。

康熙五十年,50岁的良妃就去世了,康熙亲自写了两篇祭文,亲自祭奠,举酒哀悼。除了皇后,皇贵妃,康熙没有为其他嫔妃做过这些事。良妃去世的时候,“九子夺嫡”还没有达到巅峰,八阿哥还是处于被保举,被人往前推的阶段,所以良妃也没有目睹九子夺嫡的惨状。

关于《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骂良妃“辛者库贱妇”,笔者认为不可信,毕竟这是雍正让人编写的书,而且良妃早已去世,康熙没必要这么骂,如果康熙因为胤禩要迁怒良妃,应该有什么削职,贬官良妃娘家人的动作,而不是谩骂。

雍正这么做,无非就是打击八阿哥的威望,康熙到雍正,八阿哥的威望确实太高了,令康熙都大惊不已。雍正也一直在抬高出身低微的母亲德妃,所以不排除用这样的方式来打压八阿哥的威望。

结束语

正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高墙绝红尘”,在皇宫谈感情,真的有点不现实,但是总得看康熙对后妃们还是不错的,后宫也是有很多贤后贤妃,感觉康熙后来大部分注意力都在儿子身上,后宫没什么大风波,估计都在看儿子们表演,谁让康熙把大清能当皇帝的都生了呢!

其他网友回答

良妃,她是清朝历史上首个出身内管领(包衣组织,管理皇室、王公的世仆)而得封妃位的后妃。

当然,皇室奴仆并不意味着地位就低下。

作为世代服务皇室的奴仆,在皇帝面前,他们比任何人都要受信任。清代有许多重臣、宠臣都是辛库者出身,好比康熙朝都统迓图,康熙朝杭州织造孙文成,康熙朝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百龄,雍正朝内务府总管魏五十一,乾隆朝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来保,嘉庆朝大学士百龄等等。从这些人的官职可以看出,辛库者的地位并不低,且也很受皇帝的信任。

故而,良妃虽出身较低,但这出身并不妨碍她为妃。

在清代,有许多皇帝侧妃、庶妃都是辛者库出身,例如康熙定妃(十二阿哥胤祹生母)、雍正谦妃(六阿哥弘曕生母)、乾隆孝仪纯皇后、嘉庆华妃等,她们都为辛者库出身。

良妃出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比康熙要小8岁。14岁良妃入宫,初为宫女,后来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推举,被康熙宠幸,后生下八阿哥胤禩。

以史书的记载来看,良妃并不受康熙的宠信。

为什么这么说呢?

单凭一点就可以说明。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初十,良妃生八阿哥胤禩。然而,此时良妃却没有任何分封,连一个常在都不是,直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二月,因为受到康熙宠爱的关系,良妃才得以被册封为良嫔。而后,最早直到康熙四十五年,良妃才由嫔升为妃。

想想看,用了最少25年的时间才升为妃,你说良妃受宠吗?显然康熙对她根本就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看看同期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康熙十五年(1676年)入宫,次年八月二十二日册封为贵妃。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为皇贵妃,代行皇后权。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九日立为皇后。

像佟佳氏这样,这才叫受宠。

康熙的妃嫔实在是太多啦,光光是妃、嫔就有21位,皇帝毕竟就只有一个人,40余位妃嫔,每个月就算轮流来,也有10余位是多出来的,这实在是做不到雨露均沾的。加之良妃又不受宠,她就更得不到什么宠爱。

或许正是因为良妃的身份,且又不受宠,她的胤禩纵然有百官的支持,也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如果胤禩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儿子,恐怕这皇位早就是他的啦!

然而,胤禩却偏偏是良妃所生,辛库者的地位虽不是很低,且也比较受皇帝的信任,但是她毕竟不能跟八旗贵族出身的妃子比,这家世,这身份相差的实在太多。

看看人家皇十子胤?,母亲是温僖贵妃,姑姑是孝昭仁皇后,外祖父是太师果毅公遏必隆,曾外祖父是开国名将额亦都,纵然他自己不想当皇帝,也没有人敢小看他,更不敢轻视他,之后就算是政敌雍正即位,雍正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对付他,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身份。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儿子胤禩政治斗争失败的原因,清朝官方史料对良妃卫氏的记载非常少,除了那句著名的“辛者库贱妇所生……”之外,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大概生平简介。

良妃卫氏,满洲正黄旗包衣,内管领阿布鼐女,并没有提及所谓“辛者库”。乾隆年间修订的《大清会典则例》载:“辛者库即内管领,管领即辛者库;王公府邸之辛者库,即府属管领。”换言之,所谓辛者库就是指内管领,而内管领又是一个职务与部门合一的东西,良妃卫氏的父亲阿布鼐就曾经出任内管领一职。

这里面告诉我们两件事情:一、卫氏出身内管领(辛者库),是满洲正黄旗包衣。二、良妃并不是真正的下人,其父亲阿布鼐是内务府的官员。内管领在康熙年间是正五品,大概其相当于现在的副厅局职,虽谈不上什么高官、但级别也不算低了!仅此一点就让很多人觉得无法理解了,明明康熙帝说卫氏是“辛者库贱妇”,为什么她又成了正五品官员的女儿?其实这并不矛盾。

清朝的包衣制度

清朝入关之后,保留了浓厚的奴隶制残余,包衣制度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这些满洲贵族曾经的家奴及其后裔被单独编为了包衣牛录,世世代代拥有“家奴”身份。但是,随着清王朝入关前后大肆任用自家的这些“家奴”,不少包衣在清朝入关之后早已脱离了体力劳动,不仅出任各级官员,出将入相者也不在少数。但是,他们依然被保留了“家奴”身份,对于本主而言,他们依然是奴才!

这就造成了一个大问题,这些出将入相的包衣,对于本主,他们必须尽“家奴”的义务!在上三旗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包衣女子必须参加内务府选秀,被选中者入宫充当宫女。管你是总督家的千金还是将军家的小姐,都必须进宫当伺候人的“下人”!

很显然,良妃卫氏就是这样一种存在,虽然她是五品官员的女儿,但她是包衣,就必须进宫当宫女伺候人!其实,不只是卫氏,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同样是走的这条路。不过,她们又是幸运的,被皇帝看中成了皇帝的女人,魏佳氏生前更是成为了摄六宫事的皇贵妃,死后还被追册为了皇后!

关于辛者库的认识误区

清朝的辛者库并不是明朝的浣衣局,更加不是金国藏污纳垢的浣衣院!或许早年有苦役的成分,但是在清朝入关之后,辛者库早已不是真正的苦役之地,它是内务府下属的一级包衣编制组织。有被罚没入辛者库服苦役之人,也有早年辛者库包衣的后裔。而早年辛者库包衣的后裔中不乏出仕为官者,卫氏的父亲阿布鼐便是这样一种存在。换言之,卫氏并不是真正的苦役,她是如假包换的官宦家庭的小姐!只不过祖上出身辛者库,其旗籍仍然被编在了辛者库而已。

康熙帝为何会有“辛者库贱妇”之骂

康熙帝骂胤禩是“辛者库贱妇所生”是有历史背景的,即著名的“毙鹰事件”。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废皇太子胤礽。胤禩急不可耐,联合朝臣举荐自己出任新太子,被康熙帝严厉责罚。数年之后,又发生了前面说到的“毙鹰事件”,胤禩进献给康熙帝的海东青不知何故变成了奄奄一息的死鹰!康熙帝大为震怒,认为胤禩不孝、丧心病狂,这才有了“辛者库贱妇所生”的那一骂。

说到底,康熙帝并不算在骂良妃卫氏,只是针对儿子胤禩而已,和现在人们常说的“狗娘养的”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通俗点讲,就是父亲气急败坏骂儿子“狗娘养的”“王八犊子”!之所以扯上卫氏,一来康熙帝是为了强调胤禩出身低,让他不要痴心妄想能够接班。二来就是在皇帝看来,虽然你父亲是官员,可你出身辛者库就是我家的“家奴”!康熙帝气急败坏之下,骂儿子时顺带捎上儿子他妈也不是什么无法理解的事情,不是吗?

良妃卫氏得宠吗

有人说良妃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出身辛者库的妃,足以说明康熙帝对她的宠爱了。个人认为恐怕未必!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卫氏于康熙二十年生下了胤禩,直到康熙三十九年才被册封为良嫔,整整十九年!对比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乌雅氏同样是包衣出身,康熙十七年生下了雍正帝,第二年便被晋封为了德嫔!

除此之外便是生育子女数量了,同样以乌雅氏为例,她先后为康熙帝生下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反观卫氏,除了一个儿子,再也没有生出过其他子女。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可见,在晋封良嫔之前的十九年里,康熙帝恐怕并不怎么待见卫氏,之所以时隔十九年又想起了她,恐怕更多地还是因为儿子!因为彼时胤禩刚刚崭露头角,深得父亲康熙帝的喜爱,爱屋及乌、这才给卫氏“升职加薪”了。后来晋封良妃,恐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至于说康熙帝到底爱不爱卫氏,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个人认为,康熙帝和良妃卫氏之间很可能与明朝的万历帝和王恭妃差不多,完全是因为康熙帝“雄激素一过性分泌旺盛”,提起裤子就把她给忘了……结果不小心闹出“人命”来了。不过,卫氏比王恭妃幸运,她生了个会讨丈夫欢心的儿子,这才在十九年之后苦尽甘来、被晋封为了良嫔,继而又被晋封为了良妃。

康熙帝骨子里对于这个出身辛者库的女人根本看不上,无非就是一时冲动而已,没有什么感情可言,说出那句“辛者库贱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当然,因为胤禩失势,史籍对于卫氏的记载也少得可怜,我们无法从中找到答案,只能根据现有史料进行合理化推测。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