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日本投入多少兵力(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兵力)

网友提问:

九一八事变中,日本的兵力有多少?

优质回答:

九一八事变时日本的准备还是很充分的,事先收买石友三发动兵变,迫使东北军主力增援关内,继而调集优势兵力挑起事变。

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东北的关东军下属有第二师团、独立守备队的6个大队、旅顺重炮兵大队和关东宪兵队,总兵力大约1.8万人,此外事变前日本还动员了武装在乡军人数千人,总兵力有所增加。

在九一八事变时,日军以第二师团下属的步兵第四联队和骑兵第二联队负责警戒长春,以独立守备步兵第三大队进攻营口,独立守备步兵第四大队进攻凤凰城外,其他部队都向沈阳集中。其中在九一八爆发前,日军已经部署在沈阳是第二十九联队和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加上在乡军人,总数大约在5、6千左右,其他的万余人是后来陆续抵达沈阳的。为了预防万一,关东军还向朝鲜军林铣十郎中将提出了增援要求。

日本的这一部署应该说在沈阳及其周围,日军形成了绝对优势。东北军虽然号称有30万大军,但是为了平定石友三的叛乱,从关外大量调集部队入关,到九一八前夕,东北军有12万大军滞留关内,而且大部分是装备好、训练好的正规军。在辽宁东北军只有5个国防步兵旅和1个国防骑兵旅,其中两个步兵旅部署在山海关和锦州,另外两个国防旅1个在兴城,1个在洮南,骑兵第3旅则部署在通辽,只有第七旅在沈阳,总兵力不过6800人,和事变前在沈阳的日军数量相当,加上在沈阳城的几千警察部队的话,东北军兵力占据优势,不过战斗力就差的大了。

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日军以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进攻北大营,而第二十九联队则进攻沈阳城。虽然有不抵抗的命令,不过按照日方记载,在北大营双方还是爆发了战斗,在战斗过程中,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赶到,日军两面夹攻,在战斗6个多小时以后攻占北大营。

第二十九联队在沈阳遇到了黄显声将军的警察部队的抵抗,经过4个小时战斗后,日军攻占沈阳城部分地区。19日凌晨4时45分,日本第二师团主力抵达沈阳,日军以第十六联队协助攻城,到8点以后,沈阳大部沦陷。到19日夜间,沈阳周围东北军大多被击败,日本控制了沈阳城。

所以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在沈阳的日军前期大约有6000人,后来陆续增加到1.5万人,加上东北其他日军,大约在2万人左右。如果算上朝鲜军等后续抵达的部队,那么日军就更多了。

其他网友回答

九一八事变中,日军关东军兵力有3万人,张学良东北军东三省驻军有16万,兵力上说张学良代表的中方毫无胜算,但败的太耻辱!

为什么是毫无胜算?

原因有三:

1,双方兵力对比日军占优!

按照后来抗日战争的兵力和战损比来说,日军可以做到以一敌六!没有日军6倍兵力,是没有胜算的!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关东军逐渐从3万人扩大到6万,东北军拿不出20万精锐,根本没有一战之力!

淞沪会战,日本20万,中国80万,结果日本伤亡4万,中国伤亡30万,中方战败!

太原会战,日本14万,中国58万,结果日本伤亡3万,中国伤亡10万,中方战败!

徐州会战,日本24万,中国60万,结果日本伤亡2.6万,中国伤亡10万,中方战败!

武汉会战,日本30万,中国110万,结果日本伤亡25.7万,中方伤亡40万,中方战败!(奇葩战报不要深究,日本4万残兵败将居然拿下华中地区!)

另外:这些都是国民党官方战报,依旧达到一比六,如果真实一点的话至少是一比十!

依次类推,要对付日本关东军3万人,必须拿出20万左右的精兵来!

2,双方军心战心对比日军占优!

1931年的日本,正处在一个生死攸关的大关口!持续多年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让日本经济不断恶化,日本主政者有意放弃军事优先国策,削减军事预算。而日本军人尤其是新生代的军人石原莞尔、冈村宁次等人组织了各种秘密组织,想要夺取日本领导权。这一次的军事冒险,其实就是为了证明他们的政治主张!

这种压上政治前途的冒险,必然是拼死一战!

事实上,石原莞尔等人的军事冒险,开启了日本法西斯的建立过程,每当这样的军事冒险取得巨大成绩,日本军部在日本政界的发言权就升高一个分贝!最终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不归路!(1923年日本大地震大海啸)

1931年的东北军阀,正处在抢夺中原大战胜利果实的关键时刻,关内的好日子正过得很舒服的,根本不想开拓进取!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在中原大战尘埃落定之时,果断出兵支持蒋介石,取得了黄河以北的管理权,恢复了张作霖当安国军总司令时的权威。对于张学良,是拼死拼活打回老家去重建家园?还是留在新地盘上过好日子?很明显选择后者才符合一个纨绔子弟的标准!

事实上,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也确实实现了他的利益最大化!东三省老巢被霸占,全国舆论一片哗然,但张学良的奢华生活和权位毫无影响!因为他的军队保住了!一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始终担任着海陆空副总司令和武昌行营主任和西北剿总副司令等职位,依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上上人!

3,双方指挥官实力过于悬殊!

九一八事变的日本指挥官是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等人。其中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贤二都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16期,是荣耀的十六期。而石原莞尔,更变态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被称为“日本第一兵家”!当时“板垣之胆”“石原之智”都是日本人的超级偶像!

而张学良,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一个大烟鬼!先不说张学良“平生无所憾,唯一好女人”,一个毒瘾就让他无法正常处理军务!黄绍竑见了他评价说“骨瘦如柴,病容满面,精神颓丧,大家都为这位少帅的精神体力和指挥威望担忧。”当时的张学良,每20小时注射一次吗啡,一天注射400支!浑身都是针孔!

当时张学良还公开发表了谴责日本的公开发言,现在网上也能找到视频,从视频中,根本看不到那个风度翩翩意气风发的少帅,而是一个被毒品掏空的xxx!

试想一下,张学良在当时能够主动让贤,让张作相等人执掌东北军,或者哪怕让东北各地驻军分别抵抗,甚至让东北军钻进深山老林打游击,日本人控制东北的速度都不会那么快,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效率也不会那么高!(张学良比蒋介石小14岁,你看看谁更有精神?)

东三省,总面积相当于日本本土的3.5倍!与其说是日本开动战争机器发动了14年的侵华战争,不如说是日本利用东三省的战争资源发动了侵华战争!

其他网友回答

1931年9月18日,日本的关东军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的北大营,占领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叫“九·一八事变”。说起来能把人羞死,不到五百人的日军打下八千多人的北大营,不废一枪一弹占领偌大的沈阳;满打满算1.5万日军加一点伪军、警察,不到五个月打跑了20万东北军,占领了我们的大东北。

为什么“不抵抗”?说是蒋介石命令“不准抵抗”,实际我觉得是那位年轻不气盛的花花公子要负全责:首先,说蒋某严令“不准抵抗〞就十分可疑,在不了解真实详情而发如此明确严令,不太可能;其次,将在外,当临机独断,君命有所不受。所以,作为统帅东北军的张少帅要负责。最起码,在战事迫在眉睫之时,统帅跑到千里之外听戏跳舞,这是确凿的,荒唐!

九一八事变时的东北军有多猛

东北军的前身是张作霖所统率的奉军。张作霖是土匪出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大清朝没了,全国乱糟糟的,土匪做大了的张作霖兼并了许多东北绺子和地方保安部队,成了独霸东北的大军阀,即“奉系军阀”,军队就是“奉军”。

1924年是奉军的高光时刻,他们打败了吴佩孚的直系军阀,取得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控制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组建了北洋军阀最后一届内阁。但是好景不长,1928年,第二次北伐的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把他打回了东北;紧接着在皇姑屯他又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成为奉军统帅,他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称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管辖,奉军也就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军”,“东北军”之名由此而来。

喜出望外的蒋介石立刻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是蒋介石,陆军总司令是何应钦。可见,当时张学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蒋介石和张学良的默契是:黄河以北张学良说了算。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待张学良,是因为张学良统帅的东北军太厉害了,在当时全国各地的军阀中实力最强,他们正规军共有步兵旅二十五个、骑兵旅六个、炮兵团十个,总人数二十七万;另外还有地方警备部队、保安团十七万人。

在装备上,东北军也是当时最强的,他们有自己的兵工厂,可年产步枪五万支、重机枪一千多挺,子弹不计其数;他们能自己设计制造75mm、100mm、105mm、150mm各种火炮;他们还可以设计制造轻型坦克。当然,因为财大气粗,他们从国外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德国造、捷克造武器为主。东北军还有三百多架飞机和27艘舰艇,真正的陆海空齐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东北军能够自己制造简单的飞机。

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就是搞海军的,他还成了我国第一个海军院校——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第一任校长,后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东北军的军工企业包括:奉天军械厂、东三省兵工厂、奉天粮秣厂、奉天被服厂、东北航空工厂、奉天迫击炮厂等,这些后来都成为东北工业的基础。当时,日本人称:东三省兵工厂为“东方第一”,这不是在瞎说,可惜最后都成了鬼子的工厂。

九一八事变时的中国形势有多糟

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中国乱得不能再乱,也许日本人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悍然挑起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略全中国的行动。

清朝灭亡以后,中国就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状态,北洋政府实际也想有所作为,但是历史的惯性和外国殖民势力在中国的争夺,让这种混乱变得更加不堪。两次北伐,北洋政府倒台,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实际的割据、互斗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为了争权夺利抢地盘,甚至有加剧的情况。最大的几个军阀势力当属独占山西的阎锡山、坐镇武汉控制南国的贵系李宗仁、西北军冯玉祥、东北军张学良。

1930年,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军阀之间开打,“中原大战”爆发,好在张学良刚接班,根基不稳,早早表示中立。蒋介石最后惨胜,维持住了四处漏风的南京政府,但本就疲弱不堪的中国更加羸弱。屋漏偏逢连夜雨,恰好这几年中国连续三年大旱,爆发了大饥荒,这就是有名的“民国十八年年馑”,饥民塞道、饿殍遍野。书载:“国力之疲,已如风前之烛奢”。即使这样,蒋介石集团还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军事“围剿” ,愚昧顽固地执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然不顾第一次国内战争时的国共合作成果,全然不顾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生命。

东北的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张作霖在东北经营多年,虽然是土匪出生,实话实说,大节不亏,日本人没在他身上占多少便宜。在日本人看来,是张作霖在占日本便宜。皇姑屯事件,张作霖重伤不治,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称:”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张作霖被炸身亡,日本上层是不同意的,他们怕的就是东北倒向国民政府;但胆大妄为的关东军干下了这事,赖是赖不掉的。现在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日本人也只有默默认了。更为严重的是,张学良认定了不和日本合作,他要把日本的产业打压下去,比如日本人经营的南满铁路就在张学良新建铁路的竞争下陷入了经营危机。

关东军不断提出抗议,但有什么用,这本来就是中国的土地,难不成在中国土地上还不准中国人做生意?知道没办法改变东北局面了,丧心病狂的关东军以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为首的激进派极力主张发动战争来夺得主导权。

九一八事变时的日本鬼子胆有多大

日本垂涎东北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在丰臣秀吉时期就有这个念头,当时他们想的更猛,还没有打下朝鲜半岛,就有建都北京的计划。被明朝暴揍一顿以后,表面老实多了,但在那些掌权阶层心里,这个迷思一直缠绕着、撩拨着他们的神经。终于,甲午战争,他们打败了清王朝,逮着机会说了算,可怜的清政府被人予取予求。没想到,日本步子迈得太大,刺激了其他列强,被这些国家强按着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日本得不到,他也不能让别人抢去,为了护住东北,在1905年,日本和俄国狠狠地打了一仗,取得了控制满洲的权利。不久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又使日本的经济和军事上升一个台阶,怎么吞下东北成了当务之急。1927年6月,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了“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方针。田中义一把这个方针写在给天皇的秘密奏折里,他写道: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就是有名的“田中奏折”。

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日本政府、军界都积极行动起来,急先锋就是有名的坂垣征四郎。他认为,无论将来怎样,东北都是必须拿下的,这是日本的防线,也是日本的资源宝库,更是日本的未来所在。1931年春,他策划制造了“万宝山事件”;紧接着,又策划了“中村事件”,目的只有一个:尽快动武,拿下东北。实际上,日军动手时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他们知道东北军实力强悍。开始,他们自己炸掉一小截柳条湖的铁路(所以又叫“柳条湖事变”),然后以此为借口,派出三百个兵去试探性攻打有八千人的北大营。拿下围棋来说,这就是在“试应手”。

九一八事变时的仗打得有多窝囊

日军攻打北大营是一步一步的。先是演习,这个东北军知道,日军也通知了他们。到了九月十八日夜里,东北军的司令部里,军官们都听着日本人的枪炮声在叽叽喳喳地讨论:小日本的演习今天该结束了吧,那么天亮就可以回家了。东北军的统帅张学良则在北京,和赵四小姐一起听戏,听的是梅兰芳先生唱的《宇宙锋》。没想到日本人说当天下午,东北军把柳条湖的铁路炸了,所以他们要报复,接着就炮轰北大营。

东北军怎么可能在这个时间惹事,为了防止意外,他们早早就把士兵的枪都收缴起来,锁在库房里。这些都不重要,“莫须有”就是解释。日军知道东北军的实力,打了几炮看看反应,结果没动静;就接着打,还没动静;就攻进北大营,占领了西南角;还没动静,那就放开胆干吧。结果把日本吓了一跳的事情发生了,这八千多人连枪都不带就跑了,他们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占领了北大营。接着当晚占领了沈阳,顺利得令人发指。

既然如此,那就再接再厉。日本人迈着小短腿,居然也玩了一把“闪电战”。19日,进占长春;21日,吉林沦陷……1932年1月3日,日军第20师团第38混成旅占领锦州;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所有东北军不是且战且退,而是不战就退,一直退到河北滦东地区和热河。东北彻底沦陷。

东北军为什么不抵抗呢?现在许多人说是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抵抗。我觉得这个不抵抗的责任就是张学良的。两个原因我开篇就讲了,实际上,公子哥就不是帅才。要是张作霖,日本人也不敢这样;如果日本人昏了头敢这样,张胡子早打回去了,这点血性和判断他还是有的。张学良后来还到“国联”告状,说自己没动手,自己把兵的武器都锁起来了,自己一直没有抵抗,不希望发生战事······巴拉巴拉一堆。可是,谁理你呀?被人家打了,到处卖惨,话说的越多,脸丢的越大。从这一点看,年轻的公子太幼稚。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军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和东北军都跑到关内,他们失去了根基,在蒋介石眼里也就变得不是很重要。但这么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北方乱晃荡也不是个事,老蒋就要他们去驻守新疆,这时张学良戴着顶“不抵抗将军”的大帽子,也没有更多的讨价还价的本钱,只能以要考察新疆情况为由拖着。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又在西安设立西北“剿总”,自己任司令,张学良为副司令,他要张学良的十六万东北军去“剿共”。

实际这时的东北军内部已经乱象丛生,一来因为政府给他们的补给、军饷都不及时;二来老百姓也看不起他们,家乡因为他们不抵抗丢了,他们即想家,又惭愧。于是,“西安事变”发生,共产党从大局出发,积极斡旋,圆满解决了危机。张学良可能戏听多了,来了曲“表忠心护送老蒋回南京”,从此,他就被软禁起来,一直到死。也许这对他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张学良被软禁以后,东北军基本就散了。一部分在东北加入抗联,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运动;一部分渐渐脱离军队进入社会各行各业,也有小部分重操旧业当土匪去了;还有小部分成了汉奸伪军。主力大部队被国民党改造,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最后剩下六个军:第49军,军长刘多荃;第51军,军长于学忠;第53军,军长万福麟;第57军,军长缪徵流;第67军,军长吴克仁;骑兵第2军,军长何柱国。

第49军:在1937年10月被调到淞沪战场,伤亡惨重,基本打光,蒋介石借机调整体系,安插嫡系控制;1939年在南昌作战失利,军长刘多荃由中将军长降为上校军长,其他高级军官皆撤职。后来,这个军渐渐就被排除在主力之外。

第51军:1938年在津浦线铁路打了许多漂亮的战斗,日军的伤亡达九千人以上。1938年6月武汉沦陷后,军长于学忠率部在大别山打游击到1943年,部队伤亡惨重。1949年后,军长于学忠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留在重庆。建国后,于学忠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

第53军:一直活跃在抗日一线,1943年,曾被编入远征军第20集团军赴缅甸对日作战;解放战争时期,在辽沈战役中53军官兵投诚。原军长万福麟逃往台湾;原副军长黄显声于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需要指出的是,1937年10月10日,53军的691团与大部队失联,在团长、共产党员吕正操的带领下坚持抗日打游击,后来这支部队正式编为八路军序列;建国后,吕正操也成为了我国重要领导。53军其他部队几经编改,多次差点被解决掉,1945年11月派赴越南帮助越南人民抗击法国,后再也没有回国,他们许多人在越南娶妻生子。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的长篇小说《中国北方的情人》讲述的就是自己和东北军军官的爱情故事。

第57军:于1937年11月在南京打得非常惨烈,师级干部死亡较多;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他们面对日军的精锐坂垣师团,浴血奋战,有的营团成建制打完,但日军也伤亡惨重。他们打出了东北军的气节。后来57军大部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38军,在朝鲜战场松骨峰战役中痛歼美军,“万岁军”的名声由此而来。事实证明,我们的军队是敢于打击一切侵略者的。

第67军:是一支英勇的部队,他们满怀报国之志,一直顽强的打击日本侵略者;他们在作战中全部把生死置之度外,1937年10月,淞沪战场上他们死守松江,掩护主力撤退,军长吴克仁光荣牺牲,这是抗战开始后正面战场上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年仅43岁的中将军长;67军战死的还有军参谋长吴桐岗、师参谋长邓玉琢、322旅旅长刘启文、321旅旅长朱之荣和王熙瑞等八名团长,其他不计其数。战后,国民党居然取消了67军番号,余部划归国民党的第25军。

骑兵第2军:从1937年8月开始,一直在军长何柱国率领下,在河北、山西一带抗日;几经辗转,划归王耀武指挥,骑兵第2军的番号被除,东北军骑兵军名实全亡;何柱国在抗战胜利后双目失明,退役养病。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东北军的空军和海军:基本在九一八后就没有了,张学良的胞弟为新中国海军做出了巨大贡献,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第一任院长。张学思要求海军学员们献身新中国海军,热爱海军,提出海军官兵要做到:以海为家、上岸做客。一直鼓舞着海军学院的学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被授予将衔的原东北军将领有25名:上将吕正操;中将万毅;少将23人,分别是解方、陈锐霆、贾陶、沙克、封永顺、赵东寰、于权伸、赵承金、高存信、李觉、徐明、宋学飞、金振钟、张志毅、杨有山、张加洛、罗文、纪亭榭、管松涛、郭维城、王振乾、江潮、张学思。

总结一下

九一八事变是个巨大的耻辱。八千人的北大营被三百日军一夜拿下、几十万的东北军被几万小鬼子赶出东北。但是这不能怪基层官兵,他们想打,他们能打,尤其后面的战场表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怪谁呢?无能的、并且处处算计的国民党,党派利益第一,国家大义不顾;某少帅,即无帅才,又无眼光,下令不抵抗,以致一泻千里,丢失大好河山。

一个不团结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团结的国家必定是苦难的。滚滚长江,奔腾不息,淘尽了千古风尘,俱往矣;堂堂正气,永远流传,鼓舞着华夏复兴。

其他网友回答

我补充和纠正点不实。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历史已有佐证。二,东北军大部分被当时蒋介石调往关内去西北剿共去了,东北军尚有部分军队也是分散的。日军早有予谋,这是东北军领导层所未料到的,到后来,还是小六子张学良组织了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军。后来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改编成东北人民抗日联军。苦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直到日寇投降。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