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千古一帝汉武帝晚年为何发“罪己诏”?
优质回答: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时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人们的思想,北击匈奴,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
公元前91年,公孙敬声被人告发用巫蛊咒武帝,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趁机陷害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被迫自杀。清醒过来的武帝灭江充三族。
武帝统治时期,北击匈奴长年征战,虽取得了一些战争的胜利,但也给百姓和国家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加之,武帝晚年崇信方术以求长生,耗费无度,民生困苦,部分地区出现了动乱情况。
公元前90年,武帝命大将李广利出征匈奴,但李广利能力平庸,指挥失当、兵败降敌,数万汉军战死疆场。这是武帝北击匈奴以来巨大的军事挫折。李广利降匈奴一年后,也被杀祭神。
以上的种种,让汉武帝开始反思自己的政策。汉武帝在《轮台诏》中,深陈既往遣李广利北伐匈奴之悔,否定了部分臣子主张将战争继续升级的屯田轮台的计划,表示当今政事,最要紧的应当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指出安定生产的重要性。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罪己诏”是中国古代帝王对灾难和过错的反省、自我捡讨。是帝王表达为了国家和人民,愿意把事情办好的愿望;也是笼络人心,增加凝聚力的一剂良药。
汉武帝在”轮台罪己诏”中用词谦谦,“深陈既往派李广利北伐匈奴之悔”,不忍心再“扰劳天下”,并且表示当今最迫切的是实行“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打算不再穷兵黩武。让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并且,汉武帝在“轮台罪己诏中”,准备转变治国方针:将“武治”天下,转变为“文治”天下,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候”,以明休息,同富养民也。
最明显的是汉武帝“轮台罪己诏”中否决了“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认为不应该每口人增加三十钱的税赋,这是要迫使老弱孤独者困苦不堪的呀!
另外,罪己诏中也否决了“有的大臣要求派兵到轮台屯田”的提议,认为轮台离车师有一千多里,没必要派兵去西域屯田,是劳民伤财之举。
《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罢遣方士,并于其后下《轮台诏》,否决大臣呈上的去轮台屯田的这些措施,是汉武帝晚年改变他的施政方针,对外停止战争转为”守文”的治国路线。
现在看起来,这个转变是极其正确的。汉武帝十六岁登基,当了54年皇帝,期间攘夷拓土,东并朝鲜,南定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国威远扬,奠定了汉朝疆域,并且首开丝绸之路,首开太学,首创年号。建立了丰功伟绩。但是他穷兵黩武,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又有巫蛊之祸、贰师将军李广利无可奈何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此时下了“轮台罪己诏”稳住了政局,转变了国策,使汉政权得以巩固和振兴。
其他网友观点
谢!“罪己诏”原名叫《轮台诏》,是汉武帝在公元前89年对桑弘羊等旨在扩大战争屯田轮台建议的否决诏。
该诏汉武帝对自己多年来屡屡发动战争,给国家和老百姓造成困难和痛苦表示忏悔,认为当今政事,最重要的应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即把发展农业生产,确保改善老百姓生活和国内稳定放在当务之急。
汉武帝晚年,经历了巫蛊的祸乱,在这场祸乱中,由于他沉迷于长生不老,偏听偏信江充等人的蛊惑,错杀太子和许多无辜之人,给朝廷和汉武帝本人造成了家毁人亡的痛苦,痛定思痛,他不断反思自己一生,深感内疚和不安,尤其在发动对匈奴人的战争上,不能顾及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特别是他访问和视察了功烈乡,看到当年跟随他攻打匈奴军队的有功之人,几十年后,仍然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这对汉武帝打击太大,他认为自己对不起大家,用他本人的话说,再这样打下去还了得?
出于对往事的反思,汉武帝断然否定了意在不断升级战争的屯田轮台计划,指出今后工作重点应从打仗转移到发展农业生产改善老百姓生活上。
《轮台诏》反映了汉武帝晚年思想的无比清醒和重大改变,在《轮台诏》中,汉武帝对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向天下作了检讨和悔过,故《轮台诏》又称“罪己诏”。同时,在《轮台诏》中,汉武帝又阐明了今后国家工作重点发生转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轮台诏》又是确保西汉王朝得一延续百年的的政治保证。
更重要的是,《轮台诏》更体现了汉武帝宽广的胸怀,造就了汉武帝千古一帝的美名,检讨过错和失误,这不是任何帝王都能轻易做到的,历史上仅有汉武帝一人做到了。
其他网友观点
用雄才大略来评价汉武帝,应该没有人会表示异议。但是,雄才大略一定就能实现其抱负吗?这就未必了!
汉武帝十六岁即位,在其祖母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彻底掌握政权。汉武帝亲政后,立即表现出和其父祖不同的执政风格。这一方面是其父祖已经给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历了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这是汉武帝能够有所作为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其汉武帝个人的抱负使然。无论是历史时机,还是其个人才能,都支持他有所作为。而他也的确想有所作为。
汉武帝认为自己有责任将大汉王朝推向鼎盛,为此,他在内政外交各个方面都采取了积极有为的态度。在内政方面,他极力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秦始皇所确立的中央专制集权的体制有了进一步巩固,确立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在对外方面,他一改过去的保守退让,转而积极进攻。尤其是对匈奴问题,从马邑之谋开始,拉开了汉匈之间持续三十多年战争的序幕。为了实现天下太平,匈奴问题必须解决,而为了解决匈奴问题,汉武帝则是把整个国家转向了战时状态。
应该来讲汉武帝无论是内政和外交等许多当面的措施,都是有其价值和意义的。但是,他把所有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都集中起来去做,就不一定是好事了。毕竟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农耕社会所能承受的动员能力是有限的。而汉武帝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在持续三四十年里,始终保持了社会处于一种动员状态。他不仅挑起了对匈奴的战争,而且还征服西域,消灭了大宛。他向东吞并了朝鲜。向南消灭了割据岭南的南越国。在西南方向则是向西南夷动手。任何一个国家恐怕都不能承受如此之大规模的全面战争,何况是两千多年前的农业社会。
在国内,他不仅制礼作乐,改革朝廷的礼制,而且还大规模封禅、巡游,而这些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他的求仙,他渴望能够长生不老,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民力物力。
于是,到了汉武诶晚年,社会矛盾处于极端尖锐的状态之中。对此,他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早在卫青还活着的时候,汉武帝就曾经对卫青说过:“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汉武帝也的确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对内外政策进行转变。但是,由于匈奴问题没有解决,他始终没有转变。
到了汉武帝晚年,不仅社会矛盾尖锐,汉武帝和太子刘据之间也发生了矛盾。他们父子不仅在执政理念上有所不同,而且汉武帝晚年猜忌多疑,太子为了自保发动兵变。兵变失败后,太子自杀。这件事情对汉武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汉武帝并没有放弃彻底解决匈奴问题的努力。但是,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最后一次派出二十八万大军出征匈奴,却遭受到空前的失败。这使得汉武帝认识到自己生前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是不可能了。这就为汉武帝转变长期的进取政策提供了可能。尤其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去世后,他不得不立年幼的刘弗陵为太子,刘弗陵年仅八岁。刘弗陵将来也不可能执行一条积极进取的政策。这也决定了汉武帝必须转变国家的内外政策。
恰在此时,桑弘羊等人提出建议要在西域轮台进行屯田。汉武帝拒绝了这一建议,并且下诏说道:“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
这就是著名的轮台罪己诏。通过这个诏书,汉武帝对国家的内外政策做出调整,国家从积极进取转变为守成。后人曾经评价汉武帝,说他的所作所为和秦始皇类似。之所以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导致亡国,就是因为他在晚年认识到了危机,实现了国家政策的转变。
其他网友观点
汉武帝丰功伟绩的著述汗牛充栋,网上对他的歌颂也是铺天盖地,此处不再赘述。
要是看《史记.孝武本纪》,对汉武帝的印象恐怕大打折扣。他有雄才伟略,一生也犯下无可换回的弥天大错。晚年刘彻下达《轮胎罪已诏》,更像是对自己错误的一种辩解,如同滴滴打车的道歉信。
年轻的时候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晚年内忧外患形势严峻
为了抗击匈奴,汉武帝耗光了国家的财富,到晚年的时候,已经民不聊生,民间怨声载道;为了满足一已之私,汉武帝大兴土木,到处求生拜佛,寻求长生不老,耗资巨大;为了集权,酿成“巫蛊之祸”,逼死老婆和儿子,受株连者数万人。长年的对外征战,国内经济已经不堪重负,官府与民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多地已经发生暴乱。
推卸责任,为自己辩护,收买人心
汉武帝是一个自负的君王,甚至连反对意见都难以接受,做事情往往都是一意孤行。所谓的《罪已诏》,只是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平息民间怨气。如同滴滴事件发生后,滴滴高层为了平息乘客的不满而发布一个道歉信,其实是一种公关策略。堂堂汉武帝,一封《罪已诏》,就能转移民众对他的不满,还能收买人心,实在是稳赚。
朕即位以来,所谓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民众不知帝王心术,看到皇帝承认过失,说不准还感动得热泪盈眶。
晚年的汉武帝,已是孤家寡人,回顾自己的一生,或许有些许反思,不过一切的出发点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如同滴滴的道歉信,同样是为了公司利益的一次零成本的表演。《罪已诏》下达之后,汉朝的国策开次调整,为后来的”诏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其他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