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苏州为什么又叫姑苏?
优质回答:
先说我的答案:苏州的“苏”字,姑苏的“苏”字,都是以讹传讹形成的错字,原来应该是“胥”字。姑字,是一个辅助发音的词,没有实际意义。姑苏,就是姑胥,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下面展开说一说。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在太湖展开水利建设的时候,大禹麾下有两位得力干将,一个叫冥,这是大禹手下民政部长契的儿子。一个叫胥,是大禹手下农业部长后稷的儿子。你看,大禹治水绝对是一个出政绩的大项目,所以两位部长大人都把自己的孩子下基层锻炼。现在大禹治水的图画中经常在大禹旁边画了两位年轻人,也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这两位年轻有为的官二代。
后来冥在太湖治水的工作中不幸因公殉职,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了太湖的山山水水之中。《太湖备考》里面记载:
勤其官而水死。
看样子很可能是失足落水而死。冥是个好干部。
那么胥呢,干的也不错,所以在太湖水患治理好之后,胥得到一个尊称“水平王”。这个在《毗陵志》里面有记载:
水平王,后稷庶子,佐禹治水,至会稽,诲人浚导,殁而祀之。
看来胥把大禹治水疏导水流的绝招也学到手了。清朝学者张紫琳在《红兰逸乘》里面记载:
盖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吴地也。
你看,胥协助大禹把太湖地区的水患治理好了之后,大禹胸怀天下,还要接着治理其他的大江大河,白天带领老百姓开凿渠道,晚上还要化身为一只巨熊担任人肉挖掘机,打通那些坚硬的山石,总之忙的很。
那么胥呢,就封在了吴地做王,你看来都来了,还干了这么大的工程,造福了当地百姓,索性常驻在此,享受一下胜利的果实也还是蛮好的嘛。
从此之后,苏州地区就留下了很多和胥的名字有关系的地方。姑是古代苏州地区土话的发音词,这样无意义的辅助词全国各地都有,南方人比较多的像阿字,苏州人说阿好啊,阿对啊。还有咯字,对咯,好咯。姑字也是一样的道理。
苏州有一座姑苏山,原来的名字就是姑胥山。王鏊在《姑苏志》里面还记载了太湖东山有一座胥毋山。这都和水平王胥先生有关系。汉朝王符在《潜夫论》里面提到:
范蠡收债与故胥。
至于姑胥为什么会变成了姑苏。主要还是后世转音的问题。苏州话和普通话差别相当大,普通话说喝水,苏州话就叫吃苏,水的发音就和普通话苏字很像。
简单总结一下:苏州又叫姑苏,是为了纪念协助大禹治理太湖的功臣胥,原来叫姑胥,后来因为语音转变成为了姑苏。姑字属于辅音词,没有实际意义。这样的解释,你满意啊。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请,苏州在南北朝叫吴州,为了和南边的吴州(绍兴)区分改做苏州,得名于姑苏山,姑苏山得名于姑苏台。
姑苏又作姑胥,意思是:令人快乐的地方
其他网友回答
加姑是特地提醒苏州产美女,全意是菇凉美的苏州,简称姑苏!![大笑][大笑][大笑]
其他网友回答
苏州为什么又称“姑苏”?
了解苏州,或者听说过苏州的人都知道唐代诗人张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枫桥夜泊》,诗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正是这首诗,让苏州和张继联系到了一起,而大多数人也就知道了这里的“姑苏”,指的就是苏州,但是却很少人知道,苏州为什么被叫做“姑苏”,这个似乎更有诗意的名称!
甚至有人会以为,“姑苏”,这个名称就是张继所创的,因此后来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幅画作的《姑苏繁华图》也就用了“姑苏”这个更加典雅的名称。
其实不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姑苏”两字的记载。
《国语·吴语》“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出入游卧,秋冬治于城中,春夏治于城外,治姑苏之台。”
《墨子·非攻中》“至夫差之身……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智,怠于教;遂筑姑苏之台……”
在司马迁所著:《史记·河渠书》中也有记载:“上姑苏,望五湖”。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姑苏”这一个名称了,而它的出现,就必然更早了。
那么“姑苏”一次,最早又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相传,大禹治水时候,苏州地区有一场大水久久不退,禹查看灾情后,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办,这时一同治水的有位高级干部名叫胥,当时也是舜王身边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挺身而出,治理好了苏州的洪水。传说胥不仅有才学,而且还精通天文地理,深受舜王的敬重,因治水有功,就把长江下游一大块富饶的吴地,册封给胥。
从此,吴地这块地方便有了“姑胥”之称。后来年代久了,而在吴语中,“胥”“苏”两字读音相近,于是“姑胥”就逐渐演变成“姑苏”了。
但遗憾的是,经过多代人的努力,也没有找到任何史料上有相关记载,无法考证,因此只算得上“传说”。
而另外一个说法,“姑苏”的由来与苏州西南角(今木渎一带)的“姑苏山”有关,唐《元和郡县图志》云:“苏州,因姑苏山为名,山在州西四十里,其上阖闾起台”。而上文提到的“姑苏台”,就是在这“姑苏山”上,“姑苏”即“句苏”,姑苏台即句吴台,以其为句吴所建,因名句吴台。
“句吴台”建在“姑苏山”上,在苏州方言中,“句吴”,“姑苏”,“句苏”,发音比较相近,后世演变,就统一以“姑苏”为准了!
因此,以“句吴”和“姑苏山”,演化而来的说法就相对比较可信了!
其他网友回答
姑苏、姑胥(夏朝4000多年前)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吴地册封给胥。从此,吴中便有了“姑胥”之称。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认,而在吴语中,“胥”、“苏”两字相近,于是“姑胥”就渐渐演变成“姑苏”了。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窗含西领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些诗词都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