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诗《春晓》在描写景物上的特点是什么?
优质回答:
谢邀请:
此诗描写景物的的特点是伤春,感人!惜花!就这三点。别无它意,孟浩然的《春晓》诗虽然妇幼皆知,但他在诗作中所表达的思想是单纯的。
在初春某天的早上被鸟声惊醒,自言自语,回忆起昨夜有风雨声。又猛然想着但不知院中的花被风雨打落了多少?同时也伤感人生的春天太短,随时也有风吹雨打不尽人意之时。
此诗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的一首伤春惜花的舒情小诗,恰似偶然天成,读来朗朗上口。
但一首小诗毕竟有它的局限性的,诗中也难免会打上诗人生活和时代的烙印。让人会觉得诗人坐享清闲,如不是鸟声惊醒,他是不是还在睡着觉呢?而醒来又是伤春惜花?
在这里如是农人会怎样想呢?他是会天不亮到田间地头看庄稼是否被暴风雨损坏!在如有着爱国情怀的陆游,在写夜里风雨大作的诗就大不一样啦,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和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比,就让人感觉孟浩然的诗好象是一位闺阁中的大家闺秀而作,缺少了一点豪气。诗友们觉得如何?欢迎评论,谢谢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春晓》,顾名思义是指春天的早晨,但是诗人孟浩然不是直陈“春晓”,而是借景物来反衬。具体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抓住了气候之变化特点(春眠不觉晓)。
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三月的春天,就是昼长夜短了。于是,白日里,人们忙活的凶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固而酣睡。
诗人所写此《春晓》,属于北方区城,时节三月间还有点寒冷。即使上热坑睡觉,一时半会睡不着,等到你梦香时刻,东方已破晓了。
其次,运用了鸟之鸣叫特点(处处闻啼鸟)。
作为鸟类,一般冬藏不吱声,有些小雀子爱飞来飞去。相对较大一点,也不过是喜雀登梅或鹰巡长空、野鹭涉河等。它们偶尔叫两声,似乎不爽快且悲凉。
然春天就不同了,到处阳光和暖,草木青新。经过了一冬的憋屈,人们欢快、鸟w歌唱,到处呈现出一派欢心鼓舞、欣欣向荣的好景色。
再之,交代了昨夜之影响特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为什么要着墨“夜来风雨声”?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折射了“春眠不觉晓”的原因,不只是因寒冷睡迟了不醒,还有夜里风雨声的干扰,半夜里被打搅导致醒后又睡着了。
二是春天里,春风春雨急待着要滋润万物荫发,免不了风急雨大。当然大多的时候恰如杜甫“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那般温柔。
由此看来,“花落知多少”是结果句,也是因风雨声而得到不理想状杰。明白无误地道出了诗人的真实思想感情:谁不想花常在,无奈乎风雨的摧残。
总之,《春晓》一诗,猫写景物重点四点:鸟、雨、花、风,都是动态,唯一静态人“不觉晓”。其写作特点是抓住各景物在变化中呈现出的意象,渐而反映了“春晓”的画面。
扩展部分: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春晓》这首诗,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回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风雨摧落花的怜惜之情。
作者描写了夜雨后春天的清晨,阳光明媚,小鸟也好象喜爱这春天的早晨,显得活泼轻盈,在枝间跳跃欢唱。春花鲜艳烂漫,只可惜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在夜的风雨中。作者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紧扣《春晓》这一诗题。
诗的前两句,表现诗人对春天清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的喜爱,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后两句写对昨夜的回忆和今晨的所见。整夜风雨,一地落花,感情有喜爱转到怜惜,可见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因喜春日百花美丽之景,而生怜惜之意。
. 浅见理解,谢网友和读者。图片来自全网,侵删。
其他网友回答
和孟浩然《春晓》
春晓
春眠一枕梦悠长,
绿绦轻拂絮飞扬。
黄鸟情多呼醉客,
白云意懒拌旭阳。
其他网友回答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书写的一首描写春天的五言绝句,全诗仅20字,简单却又韵味无穷。
春回大地,百花齐放,百草丛生,春雨迷离……在春天这个季节,有非常多的意象可写。那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呢?我们都会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在春天一个刚刚醒来的清晨,诗人选取了非常小的一个侧面来描写春景,其一,这些景象,几乎都是通过听觉来传达的:此刻耳朵里充盈着鸟儿的鸣叫声,回想着的是昨夜春风春雨交加的声音。鸟声,风声,雨声,在这其间,说不定还夹杂着落花凋零、坠地的声音。可谓是非常丰富、动听的声音了。
其二,从景物描写来说,这首诗除了耳中能听到的鸟鸣声,其余几乎都是虚景,你看:昨夜的风雨声,是回忆里的,而数不尽的花落,又是想象中的,闻风雨而惜花落,无怪乎钟云《唐诗归》里说此诗“通是猜境,妙”也。
其三,诗人写春,人在室内,却引导人们走入广阔的自然。此诗里的春,没有桃红柳绿,没有白鹭黄鹂,没有炫目的颜色,没有醉人的芬芳,只有普通得不知道是什么的鸟,夜夜都可能会有的风雨,以及风雨过后的落花。恋春惜春,却不沉迷。
言尽却意永,平静自然,却自臻妙境。幽居山林,在这样一个春日雨后的清晨,在鸟儿清脆的歌声中醒来,呼吸清新的空气,眼里是苍翠的树林、无尽的落花,耳里是一声又一声的啼鸣……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