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有生之年还可能“和解”吗?
优质回答: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决裂已经不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事情,而是物理学界的一大遗憾、一大损失。两人的决裂具体孰是孰非已很难考证出细节,很多人试图去调解他们也无果而终。从决裂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两位都是九十多岁高龄。说实话,现在和解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即使和解了也只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事情,不会上升到物理学界,更何况两人也不可能和解了。保持现状,让时间、让历史磨去恩怨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两人因宇称不守恒一起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是无数中国学子的偶像。也许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一点,他们决裂时曾有约定不对外说出原因。最先打破沉默的是李政道,之后杨振宁才做出回应。从两人的交锋中可以看得出两人主要争论的是使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谁的功劳大。综合科技史工作者掌握的信息看,李政道目前处在是非不利的位置。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也许会永远是一个迷。
和牛顿、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之争比起来,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之争简直不足挂齿。两人已经因此获诺贝尔奖了,争论的是谁的功劳大,谁该排在前面。有一些人认为是他们各自独立有了宇称不守恒的想法,并在最开始各自独立的展开了研究。因为在当时,困扰粒子物理学界的τ-θ问题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认为τ和θ是同种粒子,这样宇称就不守恒;要么认为宇称守恒,τ和θ是不同的粒子,这样就无法解释为何τ和θ粒子的性质如此相同。但即使这样的想法是如此的清晰,半个多世纪以来也没有使他们和解。几十年后,他们间的恩怨自会消失。
原创作品,禁止侵权,侵权必究。
其他网友回答
建不建中国大型粒子对撞机,归根结底还是两个人的认识矛盾,且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很有可能,概率在70%。
据说,诺奖成果,是李先提出的概念,然后杨李共同验证,最终,两人在诺奖排名问题上产生分歧,并龃龉至今。
杨比李大四岁,从两人的履历和其他人的记录中中,基本可以判定,当时杨的科学经验比李丰富一点,师兄帮师弟,是大概率的事情。
后期,也确实杨的科学成就更大一点,但异议也更大一点。
之所以我觉得可能会和解,因为两人都是大智慧的人,无非都在等一个机缘,可惜,各种机缘都错过后,可能就只剩最后一个,比谁活的长了。
所以,我认为,如果没有子女亲属的干扰,两人大概率,在谁也抵抗不了的轮回前,相逢一笑泯恩仇。
其他网友回答
老规矩,还是先说下答案: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杨振宇先生和李政道先生为什么会决裂,我们下文以杨老和李老来称呼两位著名的物理学家
1946年年轻时候的李老来到了美国,他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前往美国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由于美国并不开放这一技术,所以李老前往了芝加哥大学学习理论物理,而这时的杨振宇已经是一名助教,当得到李政道来到的消息后,连忙帮李政道安排了住处,在生活上也对其多有照顾,就这样,两人从认识到熟络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后来两人公开联名发表论文等等,成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好,虽然在之中因为署名问题曾闹过不快,但这么多年的感情两人还是选择了将其遗忘,而两人真正的决裂点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篇论文,颁奖仪式是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举行的,一切都在正常举行着,但在颁奖前杨振宇突然提出要按照年龄的大小进行排序,并且让他的夫人第一个出场,一般按照国际惯例,都是按照姓氏排序的,这个要求让李政道措手不及,于是拒绝了,但之后杨振宇找到了李政道的夫人商量,其夫人认为两人如果在这个时候吵起来,肯定是要丢中国人的脸的,于是便同意了。
之后两人在接受媒体采访及其它报刊登录时,总是各执一词,都言明其论文是自己先提出来的,杨振宇曾多次打电话给李政道,要求署名写成“杨和李”,李政道没有同意 之后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后彻底决裂,如果大家对此事想了解更多的情况,可以看一下《李政道传》,里面相对客观的记述了此事。
回归正题,杨老和李老已经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和他们同时代的朋友、亲人,包括曾经的“敌人”,和解是很有可能的。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两人的科研能力已经被当时同校的导师说得很清楚了,杨振宁脑袋疯了,李政道离开杨振宁将再也不会有成果了,这些话经过这么多年都已经应验了呀。至于和解问题,要和解早和解了,不会等到死。至于道德问题,我觉得他们不是圣人,牛顿、来布尼滋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