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怎么解除年羹尧兵权的(雍正为什么要赐死年羹尧)

网友提问:

年羹尧被解除兵权后,已经毫无造反能力,雍正为何仍要将其处死?

优质回答: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他年纪轻轻,刚进入仕途就攀上了康熙四皇子这个高枝儿,自此他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仕途步步高升,不到四十岁就成为了一方封疆大吏,成为了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尤其是在他的靠山康熙四皇子胤禛在九王夺嫡中胜出,顺利登基为帝后,年羹尧更是成为了节制西北四省军政大权的抚远大将军,成为了雍正帝的宠臣、左膀右臂,荣宠至极。然而,正是年羹尧前途一片光明之时,在距离年羹尧为雍正帝在西北平定罗布赞丹增叛乱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成为了众矢之的、朝野皆知的逆臣,被罗织九十二条大罪,被雍正削官夺爵,迅速倒台,最后落得被雍正赐令自尽得下场。如题所问,可能一部分朋友会问,显然年羹尧已经被解除兵权,毫无造反能力,几乎完全翻不起任何波浪了,为什么雍正还要讲他处死呢?私以为,要理解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去分析理解,详见下:

第一,不管年羹尧有没有被解除兵权,其实上他都没有造反的能力。

很多朋友在看到年羹尧拥有节制西北四省的大权,拥有二三十万兵马,在西北俨然一土皇帝,可能会认为年羹尧已经拥有了造反的能力,会认为年羹尧在预判到雍正朝廷要对他下狠手时,他应该借着自己的实力,以西北为根据地造反,为保命也为谋取更高远的前程。不过,私以为,不管年羹尧有没有被解除兵权,即便是在年羹尧最是强盛时期,他也没有造反的能力,理由如下:

其一,造反最核心的问题,他年羹尧没有站得住脚政治题目。造反这种天下第一等大事,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种通过暴力斗争的反抗,实际上造反是政治斗争最高潮、最激烈的斗争方式,造反本质上是政治斗争。政治斗争必然需要站得住脚的文章题目,否则无法凝聚人心,无法办大事。对年羹尧而言,雍正时期,经过康熙六十多年的统治后,虽然说可能许多人仍然过得十分不幸福,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勉强有条活路的,政治上还是非常稳定的。不似明末之时那样,无数人没饭吃、没衣穿,无以为生,被迫成为流寇,只要有人造反就会有无数人响应的。年羹尧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操纵不了什么政治题目的。即便是以他汉人的身份,站在“反清复明”的立场上,也是完全不足以成为造反的题目的。因为说到底,“反清复明”也只是少部分野心家、清朝统治下利益受损者的无力挣扎中的呻吟罢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有了活路,基本上是不会瞎掺合造反这种诛九族的事情的。所以,年羹尧没有政治题目,他就凝聚不了人心,就根本造不了反。

其二,看似年羹尧有节制西北四省的权力,拥有二三十万兵马,实际上他的权力和兵马都是朝廷的,不是他个人的,不可能为他个人所用。因为,虽然看起来雍正朝由于九王夺嫡导致朝局不稳定,但是不稳定的只是皇位上的那个人,朝廷的权力结构还是比较稳定的,权力基本还是朝廷的权力。以他年羹尧个人是完全不足以与朝廷权力抗争的。年羹尧的权力和兵马,不是通过他的个人手段获得的,是朝廷赋予的,自然不属于他个人,几乎不可能为他个人所用。对朝廷而言,既然能赋予他权力,必然是能够控制得住他的,他的权力和兵马对朝廷来说,基本上就是几张文书就能解决的事情。

其三,虽然年羹尧在西北军中有一定的威望,但是对于西北士兵来说,年羹尧基本上不能给予他们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的。那些士兵愿意去打战,除了少部分人是为了实现理想抱负的,大部分还是为了穿衣吃饭。如今朝局稳定,西北基本无什么战事,正是他们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年羹尧一个人被朝廷搞,关士兵什么事儿?要造反也只是年羹尧一个人的事儿。年羹尧完全不能够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跟着他年羹尧造反大概率是死路一条。士兵们不可能放着好日子不过,跟着年羹尧瞎干那种掉脑袋、诛九族的事情的。

其四,年羹尧不能给予士兵们财物这种很现实的好处,连军马的草料他年羹尧都给予不了。与那些称王封后、光宗耀祖那种长远地看不见、摸不着的好处相比,对于士兵们来说,今天明天有没有的吃、吃的好不好,下次能领多少军饷才是最实际、最核心的问题。那种大而虚的,无兑换保障,需要以命相博的好处实在太渺茫,不是士兵们需要的东西。且不管是士兵的吃饭军饷,还是军马的粮草,都控制在朝廷手里,也不是他年羹尧能够解决的问题,跟谁不跟谁,军马都知道,更别提是有思想、会利益盘算的士兵了。用邬思道和四爷说的话说就是西北用兵用的是钱粮,钱粮问题解决不了,他年羹尧连为朝廷打战的能力都没有,何况是没有钱粮支持的造反呢?

邬思道:“西北用兵,看起来打的是兵马,实际上打的是钱粮,是后援。茫茫荒漠,十万大军,最怕的就是粮草不继,后援短缺!”

总之,因为没有站得住脚的政治题目,没有自己的兵马,没有钱粮,权力和兵马都在朝廷手里,所以他年羹尧根本没有造反的能力。造反就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而且连他多年奋斗得来的历史功过都将付之一炬。试想,如果年羹尧造反了,然后被雍正平定了,如今的我们看来他年羹尧也就是一个不自量力的反贼,而不是现在很多人看来的悲情功臣,反贼与功臣的历史青名是有本质的差别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第二,年羹尧犯了哪些死罪?

年羹尧没有造反,但是还是落得了自尽的悲惨下场,很多人可能认为年羹尧的死很冤枉,毕竟很明显雍正收拾他年羹尧,多是强权下罗织出的大而虚的罪名,并不是清朝法律来一一对照获得的罪名。尽管如此,其实上,从年羹尧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说他的悲惨下场是罪有应得。下面看看,年羹尧到底犯了那些死罪。

其一,年羹尧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建立了不合适的大功。出仕为官,不管是为天下苍生的大情怀,还是为谋私利搏美誉的小心思,无论如何该做的事还是要做,该立的功还是要立的,毕竟要在仕途中稳步上升、有前途、有位置,势必要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的,否则没价值的话也就没他立足的地方了。但是,由于仕途中各种利益交织的逻辑,要体现自己价值、建功立业的形式和时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为一旦形式和时机有任何的不适当,都将给自己造成不可估量的灾难性后果。

年羹尧的最大问题就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建立了不适当的功。他在短短的时间里,居然一次性将罗布赞丹增的问题基本上给解决了,这还得了。用年羹尧的幕僚汪景琦的《功臣不可为》里的思想说,他年羹尧平定西北叛乱后,将面临着是雍正的猜忌和恐惧,面临着朝臣的嫉妒。对雍正来说,凶残胆大至极的罗布藏丹增都能被年羹尧结果了,你说他年羹尧和罗布藏丹增谁更凶残、更令人害怕?当雍正在朝廷还不是十分稳固时,他年羹尧建立如此大功,自然是要与雍正分享人心的。对朝臣和武将来说,他年羹尧能干了必将显得其他人的无能,别人能容他么?所以,年羹尧西北大捷之后,接踵而来的是雍正的猜忌和朝臣的弹劾。

当然,不是说他不该建功,而是应该思前想后,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形式,建立合适的功劳。比如说,可以将建功的时间往后挪一挪,不要在雍正前两年内解决大问题;又如,不要一次解决大问题,可将问题拆分成多个小问题,不用大批的向朝廷要兵要粮,拖着时间逐渐解决小问题,能和谈稳住局面不大变就控制住。实在不行,就像他主子四爷一样烤火浸冰水装病请辞,朝廷法度范围内的革职拿办甚至牢狱之灾,比他在不适合的情况下,建立不合适的功,然后被杀头强多了。

其二,年羹尧在节制西北四省,平定西北期间实在太嚣张,得罪的人太多。树敌,得罪人就是那种看起来可能没四两重,上了秤千斤都打不住的事情。年羹尧节制西北四省期间,对西北四省的许多官员肆无忌惮的弹劾、先斩后奏,只会将他推向敌对面。还将贪权力的手伸向了大半壁江山,不仅触犯到同僚的利益,而且还触犯到皇帝的根本利益。如此,年羹尧得罪的不止某一类人,基本上可以说只要不是他年羹尧的人,他都得罪了。当别人看到有可乘之机搞他年羹尧的时候,他自然寡不敌众,只能坐以待毙。

其三,他杀了孙嘉诚。看得明白的人,自然明白雍正将孙嘉城放到他年羹尧身边的意义,就是为了对付他年羹尧的。孙嘉城可杀么?显然是可杀的,因为雍正将孙嘉城这么一个不可一世的清流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交给年羹尧,自然也是想打击清流党的。但问题是不是他那么一个杀法,因为孙嘉城在朝廷中颇有人气,在清流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导致了孙嘉城不能随便杀,也不能按照平常逻辑杀。杀孙嘉城要么就是设计阳谋让别人杀,或者是让孙嘉城死于“灾祸”,或者是设计让孙嘉城触犯军法、朝廷法度,交由朝廷和雍正杀,总之不能擅自杀、不能引火烧身。可是,年羹尧没有动用心思,而是以军法擅自将孙嘉城杀了,这就得罪了清流党,得罪了朝臣,甚至得罪了雍正。那么,他也就注定没好下场了。

谢济世:“年羹尧一天不杀,我们就一天不撤这个灵堂!”

陆生楠:“联名的折子不要再上了,从今天起我们各人上各人的折子。淹,也要淹死他!”

其四,他得罪了清流党,得罪了正直之臣,得罪了愚臣。年羹尧处理得罪了与他直接利益相冲突的人外,他还得罪了那些与他利益“不相干”的人。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人就是清流党、正直之臣、愚忠之臣,这类人操控着世风、礼制、祖制等话语权,强大到可以左右皇帝的言行政令,但是年羹尧却没考虑到这类人的立场,他在西北打战期间、在回京觐见雍正期间,他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完全站在了世风、礼制、祖制等话题的对立面上,自然清流党、正直之臣、愚忠之臣是要收拾他的,必欲杀之而后快。

孙嘉诚:“根据我朝名臣于成龙推的《易》理,京师久旱乃是朝中有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年羹尧!”

其五,年羹尧不忠心。年羹尧的不忠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早在康熙年间九子夺嫡期间,他的立场就几经动摇。这不要紧,本来么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夺嫡之争没结果时,多烧几门子灶,示好示好也是情理之中的,可是年羹尧没考虑到他的主子的为人风格,没有注意到方式,没有注意保密工作,然后被四爷发现了。这种不良品质,给雍正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关键是在雍正登基为帝后,他的言行举止还劣迹斑斑,这对雍正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如此不忠心之人,当然是死罪了,杀他差的只是一个理由。

以上只是年羹尧比较明显的虚而大的“死罪”,虽然说年羹尧的实实在在的罪行不多,但是足以让他粉身碎骨的罪行实在不少。死罪犯一条就足以万劫不复了,更何况年羹尧是犯了多条呢?

第三,有哪些人要年羹尧死呢?

如上所说,年羹尧的罪行实打实的其实上是不多的,多是大而虚的罪行,处死年羹尧全在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手手里。那么,都有那些人想要处死年羹尧呢?如下

其一,清流党、正直之臣、愚臣要年羹尧死。因为年羹尧的所作所为,与这类人的立身之本是相冲突的,朝廷有年羹尧这样的“奸臣”出现,他们有责任攻击年羹尧,以正纲纪,为国除贼。不将“大奸大恶”的年羹尧收拾了,就体现不出他们的忠心、他们高尚的人格,更体现不出他们存在的价值。如今年羹尧有如此多的大罪,这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那么清流党、正直之臣、愚臣自然要替天行道,要年羹尧死。

张廷玉:“皇上,各省的督抚都上折子说话了,这件事是该做个了断了……皇上正在整顿吏治,而年羹尧仅贪污一项就达四百六十万之巨,何况还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种种罪名累计有九十二款。虽然朝廷有议功一说,但功过相抵,他仍然死有余辜。听说,他现在在杭州守城门,仍然身穿黄马褂,傲然踞坐。皇上,李绂折子上有一段话,说得至为透彻:‘年羹尧至今犹穿着黄马褂昭示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是诚何心?无非炫耀其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一日有玷……’”

其二、年羹尧政敌要年羹尧死。年羹尧的政敌实在是太多了,有被他弹劾、撤差的,有被他挡住前途的人,有被他得罪了的人,简而言之都是被年羹尧损害了利益的人。在年羹尧得意之时,政敌可能对年羹尧无能为力,可是当年羹尧被朝廷上下非议之时,就是他们报复收拾年羹尧的时候。人都是记仇的,只是报复的能力、手段、时机有差别罢了。而且按照政治斗争的逻辑,打击报复敌人,通常是要压榨最后的政治利益,然后赶尽杀绝的。年羹尧失势后,到了人人得而诛之的地步。对政敌来说,报复不是落井下石,而是顺应天命地榨取最后的政治利益,既能捞利益又能满足私欲何乐而不为?将年羹尧赶尽杀绝也是一件顺应天命的大功德。

其三、“八爷党”等雍正的政敌也想要年羹尧死。“八爷党”等雍正的政敌,或在九子夺嫡中失败的后心有不甘,或在雍正新朝政策中利益受损,这些情绪自然是要发泄的。在雍正皇帝君父面前,他们无能为力,打击报复一下雍正的党羽心腹却是可以的。当然,“八爷党”等雍正的政敌要年羹尧死,不仅仅是发泄情绪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他们想要政治题目,做文章对付雍正,趁火打劫谋取私利。年羹尧是雍正的大功臣,煽动朝野迫使雍正杀了年羹尧,一定程度上可以让雍正失去人心,让雍正背上杀功臣的骂名,或报复或操控人心。如此,“八爷党”等雍正的政敌也是要年羹尧去死的,因为年羹尧被杀,对“八爷党”等雍正的政敌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其四、不论多年的交情,雍正也是要年羹尧死的。一方面,年羹尧功高震主,而且居心不纯,基本不听话,如此之人留着就是个定时炸弹,不如杀了以绝后患;另一方面,雍正朝中对年羹尧的议论实在太大,年羹尧的不可取之处实在太多,杀了年羹尧名正言顺,也可以收拢那一部分人的心。而且,对雍正来说,他要搞改革、整顿吏治,但是自己人年羹尧出了大问题,如果不严加处理,那么他要搞改革、整顿吏治的文章就做不下去,杀了年羹尧可以说是给雍正朝的改革定调,向朝廷官员表明了雍正的改革决心。如今,年羹尧罪行被朝臣操控出来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雍正就是没黑心思,也不得不顺应大势收拾年羹尧的。何况雍正是一个有黑心思、励精图治的帝王。当然,从他们的交情上看,自然是舍不得杀年羹尧的,毕竟多年的交情呀,为登基前常以孤臣自居,就没结交几个人,年羹尧、李卫这几个人早已是他家人一般了。但是,作为帝王本来就是有国无家的,更何谈主仆之情呢?

总之,要年羹尧死的人很多,都是一些能够从搞死年羹尧这件事中捞取到好处的人,谈不上善恶,因为这是生存之道。对年羹尧来说,只怪他自己智谋不足,将自己逼上绝路了。

结语

综上所述,年羹尧是没有造反的能力的,之所以被解除兵权了,雍正还要杀他,是因为他犯下的“死罪”多,想从搞死他这件事中谋取利益的人更多。年羹尧的死,坏就坏在他多年的仕途中,让他的死变得对人很有价值。因此,完全可以说灭年羹尧者,朝廷也,非雍正一人也。族年羹尧者,年羹尧也,非天下也。以上是个人见解,望各位批评指正,欢迎评论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年羹尧和隆科多被称为雍正的“左膀右臂”但是二人都逃不过“家破人亡”的命运,一个被赐自尽一个被囚禁到死。

康熙年间,年羹尧作为年遐龄二子,深得康熙赏识,被寄予厚望。年遐龄在担任湖广总督时业务能力十分出色,所以离任后康熙特别的准许他在京师养老,可见对他的重视,后来更是亲自赐指婚,将其女嫁给了四阿哥胤禛。康熙皇帝亲赐这桩婚姻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胤禛和年羹尧的关系。后来胤禛登基后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和年遐龄在湖广任职时的改革也十分相识。年遐龄在湖广任职时开始按地收银,就被认为是“摊丁入亩”的原型。

或许从中我们推测一二,年家或许早早的在指婚后甚至指婚前就已经加入了胤禛的夺嫡阵营,甚至说康熙或许在亲赐婚姻的时候就已经十分看好四阿哥胤禛了。康熙四十八年前后,正是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到复立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大阿哥胤禔被削爵囚禁,八阿哥胤禩因为争取太子之位被康熙关起来反思,十三阿哥因太子事件,短暂被禁开始失宠。这个时候“九子夺嫡”中就剩下了著书的三阿哥和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禵这哥俩。

太子复立,康熙却在这个时候将年遐龄的女儿嫁给了胤禛,并且将入官场不过九年,几乎没升过职的年羹尧破格提拔为四川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同样得宠的还有老十四,老十四在八阿哥胤禩被圈的时候仗义执言,虽然惹怒了康熙,却令年老的康熙看到了他手足情深的感情,反而更加收到了康熙的重视。复立太子后,康熙或许做了多方的打算,太子改过,政务业务能力强的四阿哥胤禛和军事能力强的十四阿哥应该算是一个很不错辅助,如果太子不抓住机会,胤禛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年羹尧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西部,不得不说年羹尧治军颇有才华很快就做到了川陕总督的位置,即使后来成为大将军王的胤禵都要受他的牵制,并在雍正夺嫡取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雍正登基以后,年羹尧的荣宠达到了巅峰,他担任抚远大将军时,职权甚至比康熙的大将军王胤禵权利还大,西部各省远在西南的云南省的事物都要被他过问,俨然成了西部的土皇帝,职权范围覆盖了陕西,四川,甘肃,云南,青海,西藏,新疆。据说年羹尧回京的时候,居然要当时的陕西巡抚范时捷等地方大吏跪送,京官跪迎,即使王公贵族都要下马问候,年羹尧却依然稳坐马上,点头致意,嚣张跋扈如此可见要得罪不少人的。

年羹尧仗着势大在西北一人独大,甚至朝廷政务也要插上一手,举荐的人不用审核直接上位,“年选”之人在朝中势力庞大。雍正似乎也要打击一下一手抬起来的大臣,对于跋扈的年羹尧不仅提示很少,依然糖衣炮弹很多要做“千古君臣之典范”。借着年羹尧见“朝乾夕惕”的错误,雍正直接将年羹尧降到了杭州将军。年羹尧一失势,朝臣群起而攻之,“失势的凤凰不如鸡”,参年羹尧的奏折堆积如山,据统计说,总共定了年羹尧九十二条罪状,达到处死的就有三十多条。

表面上雍正面对群臣的压力,其实也有自古“狡兔死,走狗烹”教训,年羹尧身居高位不知谨言慎行,亢龙都要有悔,何况他一个血肉之躯。年羹尧战功卓著,雍正也怕担受“过河拆桥”的骂名,赐年羹尧自尽,表面是朝中大家要你死,不是我要你死,我是被逼无奈。功高震主就要有所收敛,不然大祸临头,冷面的雍正不是温和唐代宗,桀骜的年羹尧不是老成持重的郭子仪。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1726年,也就是雍正皇帝上台的第4年,雍正的心腹大将年羹尧自杀。当然,这是在雍正命令下自杀。作为雍正的心腹大将,雍正为何要清洗年羹尧?其实是年羹尧超越了臣子的本分,虽然他不可能威胁雍正的皇权,但已经犯了雍正的大忌。

年羹尧和雍正皇帝是什么关系呢?

雍正算年羹尧的妹夫,因为年羹尧的妹妹嫁给了雍正。由于这一层关系,雍正和年羹尧十分接近。年羹尧算是雍正最初期的班底成员,深得雍正的信任。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随后雍正继位。当时老十四胤禵还在西北统帅军队,这对雍正的威胁太大。因此,雍正将老十四调回了京师,接替老十四的就是自己的心腹年羹尧。不要以为年羹尧统帅军队就认为他是武夫,其实年羹尧是正经的科举进士出身,算是文武双全。作为雍正的宠臣,年羹尧自然拥有绝对的权力。年羹尧似乎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做出了很多出格的事情。首先是人事任免,这本来是吏部的事情。但年羹尧推荐的人,吏部不能不用。久而久而,走年羹尧门路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暗箱操作被称为年选。还有就是礼仪上的僭越,年羹尧有一群小妾,晚上也是要翻牌子的。对于这一点相信大家很熟悉,这是皇帝才能拥有的特权。年羹尧吃饭时,不仅需要各种美食,而且还需要乐队伴奏。认真的说,年羹尧确实有些出格。但这都依靠雍正的庇护,换句话说,年羹尧虽然跋扈,但还没有威胁雍正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如果任由臣子这么干,那今后的皇权威信就很难建立。年羹尧在西北作战期间,毕竟军国大事要紧,雍正皇帝没有采取措施。但是当西北的战事结束之后,雍正皇帝便开始行动了。在西北的战事结束之后,由于年羹尧立下了战功。雍正皇帝命令文武官员前往迎接,而且除了王公以外,其余全部跪拜。如果年羹尧懂得帝王心术,说什么也不敢接受这样的迎接仪式。可年羹尧大摇大摆的接受了,而且把意思意思弄成了不好意思,这就等于得罪了所有迎接的官员。后来在雍正清洗年羹尧时,这些官员都在旁边喊打喊杀。其实年羹尧的好日子没有太久,到了雍正2年的冬天,雍正皇帝已经开始处理年羹尧。首先是清洗年羹尧的党羽,接下来是给满朝文武信号,最后就是处理年羹尧。雍正没有直接处理年羹尧,而是一点一点的折腾。最后,自然是整理了一大堆罪状。其中,唯一靠谱的就是贪污,年羹尧总计贪污了400多万两银子。在明哲保身方面,年羹尧远远不如唐朝的郭子仪,也不如自己的继任者岳钟琪。而且偏偏遇到了雍正这么一个多疑的皇帝,如果年羹尧精明,在西北战事结束之后,就应该立刻拘谨做人。他那样的嚣张跋扈,无论哪个皇帝都会痛下杀手。当年,明朝名将徐达立下了一连串的战功,但返回京师以后,就像没事人一样,一点也不居功自傲。在年羹尧的罪状里,说年羹尧结党营私,这也是实情。但清朝的皇权结构已经建立,年羹尧不可能威胁雍正。年羹尧最多是建立自己的集团,与其他政敌进行较量而已。归根结底,既然自己的权力来自于皇权,一旦自己触碰了皇权,那接下来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

其他网友回答

雍正帝即位之初,四川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因有拥戴之功,且战功显赫,所以深受皇帝的器重,不仅被进封为一等公,享受远超于其他大臣的殊礼,而且兄弟子侄也全部获得高官显爵,一时权势熏天。雍正帝为讨好年羹尧,动辄便在奏折中写出“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见《清世宗实录》)这样无比肉麻的话。

雍正帝画像

然而,仅过了3年多时间,年羹尧便突然失势,被罢免全部官职,并且很快便被囚禁起来,一时震惊国人。按照常理来分析,不管年羹尧因何事入狱,但沦为阶下囚的他,显然已经没有造反能力,对雍正帝也构不成任何威胁。但饶是如此,雍正帝还是很快将年羹尧处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年羹尧之所以败死,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4点:

结党营私。年羹尧自恃功勋盖世,加之皇帝对他极为倚重,所以频频插手官员的铨选、任免等事务,而慑于他的权威,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部、兵部都会优先录用,时称“年选”。由此,从朝廷到地方,逐渐形成一个以年羹尧为首领,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依附官员在内的小集团,人数多达千余人。

年羹尧画像

与此同时,年羹尧还利用权势打击政敌、排斥异己,凡与己不合者必除之。在这种情况下,年羹尧身边聚拢了大批趋炎附势之徒,他们或者用重金贿赂年羹尧,或充当“打手”来助其铲除异己,或创作诗文来阿谀奉承。总之,随着年羹尧权势的攀升,在朝廷内部出现一个势力强大的“年党”,对皇权形成巨大的威胁。

擅作威福。年羹尧恃宠而骄,从来不把同僚放在眼里。据史书记载,年羹尧驻军边疆时,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驸阿宝在求见他时,必须行跪拜礼,而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均被年羹尧当做奴仆来驱使;在赴京朝见皇帝途中,陕西巡抚、直隶总必须跪道迎送;在京期间,王公以下官员都必须跪接年羹尧,而王公以上官员则必须下马问安,由此可见他的骄横。

年羹尧骄横跋扈,有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不仅如此,每当诏旨到达军中时,年羹尧都不肯行三跪九叩大礼,甚至经常“不行宣读晓谕”。更加放肆的是,年羹尧在赠送物件给部下时,都会命令他们北向叩头谢恩,而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于平行公文,但年羹尧却经常使用“令”、“谕”等字眼,并且语气模仿皇帝。以上种种,均属于严重的僭越行为。

无人臣礼。年羹尧不仅对部下、同僚傲慢无礼,甚至在皇帝面前,也多有失礼之处。比如,年羹尧曾向雍正帝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皇帝看完后本打算亲自撰写序言,但是还没有动笔,年羹尧竟然以“不敢上烦圣心”为借口,自拟一篇序言并请求皇帝认可。再比如,年羹尧曾经在皇帝面前“箕坐”,毫无人臣之礼,令雍正帝心中颇为不快。

雍正帝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天空中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群臣纷纷上书称贺,年羹尧自然也在其中。按照年羹尧的本意,他想用“朝乾夕惕”4个字来称赞皇帝的励精图治,然而一时疏忽,却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帝读完奏表后震怒,指责年羹尧“直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归之于朕耳……谬误之处,断非无心。”(见《清世宗实录》),并由此下定惩办后者的决心。

贪敛财富,意图谋反。据正史记载,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对于将整顿吏治、惩治贪赃枉法作为头等大事的雍正帝来讲,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此外,有迹象表明,年羹尧有过谋反称帝的想法,只因天象不利才作罢(“时其幕客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像,浩然长叹曰:‘不偕矣’,始改就臣节。”见《清代轶闻》)。

年羹尧被剥夺兵权,随即被赐死

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年羹尧被解除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的职务,调任杭州将军,由此失势。当年九月,年羹尧被押赴北京会审,最终被判决92款大罪,其中包括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当年十二月,年羹尧被赐死在狱中,终年47岁,而他的亲信党羽也被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