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书不入晋终是野”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书不入晋终是野”这句话其实有很多版本,有的人说“书不入晋堕野道”,有的说“书不入晋,终为野道”,“书不宗晋,必堕野道”。
无论是哪个版本,其中大概意思都差不多,大概意思就是学习书法不尊崇魏晋,那就成不了大家,属于歪门邪道。
这句话是有前因后果的,因为古人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喜欢魏晋之分,他们认为,书法的境界自此以晋人为最高标准,你瞧王羲之一直被誉为是“书圣”,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赞扬他,学习他。
提出这句话的人,叫做王铎。他是尊古为新,推崇魏晋书法的人,他的书法风格就融入了魏晋人的风格,当然后期也学习了颜真卿、米芾等人的书法风格,并且都是很精准地“集古”而吃透传统。
上追魏晋,下寻唐宋,尊古的同时也有自己的气概。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本回答来源于东家Su,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直接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学习书法,你不学习晋人书法,没有晋人书法的神韵,那终究是俗不可耐的。
所以,这句话背后暗含的一个逻辑在于——
晋人书法是不“野”的,是“雅”的,是好的。而学习书法,必学晋人。
这句话一直在书法界广为流传,而且说法不一,但是大致上都是表达的这个意思,你不学晋人书法,就是野人书法。
一开始的时候,这句话见于米芾的《论草书帖》,而且这幅书法写的也相当的好,书写内容都是米芾的一些书法见解。
在一开篇,米芾就说: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
而这句话的意思也是标榜晋人书法的高妙。但是在这里,不管米芾的观点如何,他在这里仅仅是限制在草书书法上,认为草书书法应该以晋人的书法为标杆,而且要学习晋人的人格,也就是晋人风骨,否则就会成为品格不高的书法作品。
接着,米芾给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论断——
张颠(癫)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
这句话几乎是碾压了我们认为的草书艺术,尤其是狂草艺术两座高峰——张旭和怀素。
米芾说张旭是张癫,他那里知道后世他自己这个“米癫”比张癫还要出名。
人总是瞧不起和他性格行为相近似的人,大概就是如此吧。所以米芾认为:张旭这个疯子,他破坏了魏晋以来形成的书法传统,让这些凡夫俗子都惊讶不已。但是到了怀素这里,还显得稍微正常一点,往平淡的方向发展,天然有真趣,但是还是显得有不足之处。整体上,时代大环境让怀素终究不能格调高古,清新自然。
当然我认为这只是米芾的一家之言。
而米芾认他俩书法不好,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继承魏晋以来的书法传统,形成格调高古的书法作品。
所以他才会说: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
但是这句话其实和后来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句“书不入晋终是野”有较大的出入。
首先,后来这句话已经把范围从草书的学习拓展为书法整体的学习,另外“学晋”、“入晋”的内容被认为仅仅限于晋人书法,而忽略了米芾所说的“晋人格”。
最后,这个“野”也不能完全和“成下品”画上等号,因为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因为下品之物,只能说他在本质上还是想要“雅”而未能“雅”的,但是“野”就不同了,因为他根本连想变“雅”的想法都没有。
当然,在米芾眼里,张旭、怀素的书法,就是“成下品”的,但是你说他们的作品是不是到了“野”这个地步?我看米芾也不会同意这个想法。
米芾只是觉得他们的狂草艺术这样搞没有古法,没有古韵,他不喜欢,但是野不野,他没说。
所以,前后这两话差异这么大,可不是一句“大概意思都差不多”可以了事的。
那么在这两句话中间,到底有哪些演变和书法家的阐释呢?
在这两句话中间,是王铎在起作用。
有趣的是,晚年的米芾对于晋人书法并不欣赏,反而扬言——
一洗二王恶札!
这句话,也就只能是米芾米颠他这样疯的人敢说,换做别人可不敢这样狂妄。
但是相比之下,王铎就好多了,他一直对于魏晋怀有敬意,但是不是完全拘泥于魏晋,学习之后,又能很快出来。
王铎说的话,直接将书法的学习扩展到魏晋书法的范畴——
书不宗晋,终入野道!
而这句话最终演变到现在,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但是王铎这样讲已经和米芾有本质区别了。米芾是出于草书的学习,有感而发。但是王铎将这一准则纳入到了所有书法学习的范畴,就好像向天底下人宣布——
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书法家,一种学习魏晋的,一种不学魏晋的。而且你不学,结果就是你野,你俗。
表面上看,王铎的做法比米芾厚道多了,尊重传统,但是又能不拘于传统的束缚。
但是米芾的做法和看法才是一个艺术家该有的气度和胆识。只有我跳脱出前人的视野和圈子,才能闯出一番新天地。并且是在完全了解前人的基础上。
这种既能进入,又能出来的本事,是米芾书法之所以这么成功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王铎走的也是这条路子。否则他的书法如果真的和魏晋一模一样,又有什么意思呢?也不能成为冠绝于世的书法家了。
但是王铎比较会“伪装”,他和米芾是一样的,都曾经是二王书法的追随者,但是都来都将二王内化于心,又离二王而去。米芾比王铎坦诚,也比王铎狂妄,敢藐视王羲之,王铎只是不敢罢了。
所以,书不入晋终是野,可以信,但是别太信!毕竟,书法家嘴里所的话,也不一定全是真理!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书法者最追求入古,一般都是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魏晋时期的书法,不仅仅是技法上的高超,更有文人气韵,是艺术化的书法。
“书不入晋终是野”这句话说的是,学书法的人如果不从魏晋入手或是没有关注魏晋的书法书风,就算用再多的功夫,再好的成绩,终归不是正途,也只能算是野路子。
如果一个学书法的人,从来没有溯及到魏晋,那么,无论你自视水平有多高,在书法家的眼里,你学的都是些野路子,故“书不入晋终是野”。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的楷书鼻祖是钟繇。
而到了晋朝的时候,王羲之改造了钟繇的楷书。他不仅改造了钟繇的楷书的外形,让它成为一种流行的书体。而且把楷书从它的实用性,发展到实用性和艺术性共有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面目。
中国自王羲之开始,让中国的文字书写成为一种艺术,王羲之而被尊称为“书圣”。
中国的历朝历代的有名的书法家,都是从王羲之的书法里吸取了大量的营养。中国的书法艺术自此之后开花结果,繁荣了上千年。
每一个书法家,都能从晋朝的书法,或者说是从王羲之的书法里不同程度的,汲取营养。王羲之的书法是中国正统书法,所以无论是书法家还是书法爱好者,如果不学习,晋朝的书法,终究是野路子,或者说是不全面的。
其他网友回答
“书不入晋终是野”,“野”即人们常说的“野路子”。为什么说书不入晋终归是“野路子”呢?谁是书法中的“教化主”?谁又是书法中的“野路子”?
图:孙过庭《书谱》局部
先搞清楚“晋”是什么晋
“晋”指晋人风韵,起初盛行于两晋士族中悠游从容、清雅虚和、缥缈奇幻的高雅格调和精神气度,后来扩大到整个艺术领域,进而形成两晋独有的社会风气。从书法层面讲,晋人风韵即书家或作品中透露出的一种特有的风度和韵致,是书法艺术中极高的审美气质,历来被很多书家视为毕生追求。为了不使大家坠入云里雾里而不知所云,以下从技法和工具角度谈谈晋人书法特征:
图:王羲之《远宦帖》
一、从形体上看
晋人书法以行草为主,行草自由活泼,书写速度相对较快,草书以使转为其形质,贵在流畅贯通。晋人结字以奇为正,形态多变;用笔侧入中收,中侧并用;笔法以手腕摆动和指尖带动笔尖绞转为主。
图:王献之《先夜帖》局部
二、从形式上看
晋人书法以手札尺牍为主,手札尺牍一般尺寸不大,只需摆动指腕即可书写。手札尺牍多为硬黄纸质,水墨晕化效果不强,晋人所用毛笔多为富有弹性的硬毫,在这种纸上运笔,笔锋变化极为丰富。
图:王珣《伯远帖》局部
再弄明白“入”该怎么入
“书不入晋终是野”至少强调了两层意思,一是书法的本质渊源,二是书法的师承关系。汉字从适用性转向自觉性的艺术线条,大抵始于魏晋,加之无法企及的“二王”高峰,晋人书法被视为源头没问题。书法讲究师承关系也没问题。
图:米芾《论草书帖》
问题在哪呢?
探寻书法的本质是为了什么?如果不能借古鉴今,古为今用,本质渊源反而会成为书法艺术发展和创新的禁锢和樊篱,师承关系也只会沦为墨守成规而已!米芾和王铎都说过
“书不入晋终是野”类似的话语,他们也都很好的继承了“二王”书法,算是“入晋”,但若他们仅仅只是“入”,若没有“出”,没有推陈出新、独树一帜,那还是你心中的米芾和王铎吗?
图:王铎《草书诗帖》局部
结束语
在书法艺术探索和实践中,“书不入晋终是野”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若对此奉为奉为圭臬,则是给了“教化主”以市场;若对此弃之不顾,则是给了“野路子”以空间。对于书法这门独特而古老的东方线条艺术,“教化主”太多就会一潭死水,“野路子”太多则会本末倒置,您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