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是曹操造成的吗(五胡乱华跟曹操有什么关系)

网友提问:

你认为五胡乱华的责任到底是曹操的还是司马炎的?

优质回答:

种子发芽长大,需要适宜的气候,也需要适宜的土壤

五胡乱华原因有多方面,不过怎么甩锅也甩不到曹操身上,相反,正因为曹操努力,才推迟了五胡乱华的到来,说不得没有曹操,这乱会更早,会更猛。当然,这个锅也甩不到司马炎身上,不是说五胡乱华和司马炎没关系,而是司马炎压根就背不动这口锅

落后就要挨打,内乱也要挨打,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中原之地,自古就要抵御塞外民族的侵袭,为此秦始皇修建长城、汉武帝出兵塞外……解决了匈奴,又有了突厥,突厥完了,还有契丹……一茬一茬,绵连不断。对于塞外游牧,农耕民族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自强不息,让他们来了也得铩羽而归……

曹操时期,汉末三国,纷争不断,假如没有曹操快刀斩乱麻,短时间统一中原,游牧民族看准机会早就南侵了。而曹操统一北地之后,立刻挥师向北,207年白狼山一战,张辽以少胜多,斩杀乌桓单于蹋顿,极大震慑各个蠢蠢欲动游牧势力

在那段时间,五胡有,内附的游牧也有,但中原势力相对更强,也更团结,没有适合他们发芽土壤。如果说曹操有错,那他错在哪呢?

等到司马炎时期,这老小子一家三代,利用了曹丕九品中正制壮大的士族势力改魏换晋,为反哺士族或者叫稳定晋朝,司马炎又分封27位司马王,以及500余家异姓公候国

俗话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改朝换代得来的好处,让众多士族开始日渐奢靡

司马炎带头羊车巡幸,士大夫们跟进:石崇家以蜡代柴,王恺家糖水刷锅……要知道当初袁术临死前想喝碗糖水都没有,维持如此奢靡必压榨境内普通百姓鱼肉乡民,进而引发阶级对立

从司马炎分封的那一天开始,内乱就已经在发芽,乱华土壤也在不断培育,而晋朝初期两件事,彻底引发中原战火,乱华在即

一个是人祸,司马炎死后,持续十余年的八王之乱,司马家众多王爷参与的夺权战争,大大消耗晋朝元气;一个是天灾,从266年到316年,五十年间,特大自然灾害115次,中原旱灾、蝗灾、雪灾、洪水灾纷至沓来,大批百姓称为流民,而北方游牧草场干枯牛羊冻死,游牧民族南下已成必然

298年,关西扰乱,额岁大饥,(氐族)李特兄弟率流人数万家,就谷汉中,遂入巴蜀

开启东晋五胡十六国乱世

责任到底在谁呢?总不能真去怪老天吧……

其他网友回答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黑的不能再黑的一段路,生在那个年代,是人的大不幸。那个年代,百姓们的生命贱如草芥,特别是汉人,更是如此。

可是人无法选择出生的年代,如果可以选择,估计除了胡人,没人会愿意留在那个年代。

有人说,五胡乱华的罪责来自于曹操,也有人说还是司马炎的责任多一些,那么,到底谁该来负这个责任?

我们一起来看看,曹操到底做了什么,司马炎又干了些什么,也许这样比较一下,答案就会呼之欲出了。

曹操迁入了大量的胡人

五胡乱华的前面是西晋,西晋前面的朝代是三国。

对于三国,国人了解甚多,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都有大量的拥趸。

当然,对于曹操这个人,粉丝还是非常多的。曹操作为三国期间最出众的“CEO”,其人文韬武略,异常出色。

三国大战,打得是什么?是钱,是人,是粮。

曹操在北方,对于北方的胡人,还是收拾得比较利落的,无论是匈奴,还是其它胡人都不是“个”。

于是,曹操的重点,近在中原,远在东吴和西蜀。但,打仗是要死人的,一场仗下来,不少将士是要归天的。何况打仗不爽、攻城不爽时,一旦胜利,还会情绪化的报复杀人。这样下去,打仗多了,人的数量就跟不上了。

但人是无法再生的,新生命的成长也是一个过程,于是,曹操想到引进胡人,用来壮大自己,这点有错吗?

看起来没有错,因为一可以壮大自己实力,二可以促进民族融合。

但是,胡人不断接受汉人的影响,迁入、进步和发展很快。

所以,当五胡乱华来临时,有人说,都是曹操犯的错。

司马炎执政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司马炎是司马昭之子,早期的司马炎,也算得上是雄才大略,在其任上,统一了全国。

统一后,司马炎采取了各种改革措施,政治稳定、经济昌盛、文化繁荣,史称“太康之治”。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享受。司马炎也这样认为。于是,大力发展了几年后,司马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开始奢侈享受。至于政事,见鬼去吧!

看起来,大家都沉浸在一派祥和之中,但潜在的问题是,司马炎封了不少司马家的王,这是一个炸弹;另外,一直把西蜀和东吴作为了对手,而边疆胡人逐渐向华夏大地靠拢,聚居在华北大地,但西晋一直认为这是可以控制的。

问题终于来了,因为司马炎死了,死的时间是公元290年。

司马炎死了,谁来当这个皇帝?当然是太子司马衷,这是被历史上称为“白痴皇帝”的一个人,也许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白痴,但聪明绝对算不上。

晋惠帝司马衷刚上任一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谁愿意给“白痴皇帝”当藩王啊,都是想成就伟业的兄弟。

这一乱,分了两个阶段,第一段只有几个月,第二段却有好几年。八王之乱严重地影响了西晋的发展,不仅让国家空虚,名不聊生,而且让整个社会经济倒退了很多年。

这时候,长期受到剥削和压迫的控制区内的胡人,开始蠢蠢欲动。

所以,西晋的八王之乱还没结束时,胡人已经开始行动了,因为这是绝佳的机会。

先是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后是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今山西离石),史称汉赵,这是五胡建国的开始。

之后,鲜卑、羯、羌族也纷纷先后登场,后赵(羯)、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 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南燕(鲜卑)、、夏(匈奴)等少数民族控制的国家先后建立,这个时代就此成为了五胡十六国的天堂,也成为汉族人民的地狱,因为汉人的数量快速下降,个别地区遭到了无差别的屠杀,甚至有些国家将汉人当成了“军粮”,汉人成为了“两条腿的羊”。

直到384年,鲜卑魏的建立,五胡乱华的黑暗才得以慢慢过去,从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五胡乱华”的责任还是要有司马炎和其家族来负

了解了曹操干了些什么,再了解了司马炎执政前后发生了什么,大家想必不难分辨,“五胡乱华”的发生,司马炎和其司马家族要负主要的责任。

曹操其实没做错什么,让一部分胡人内迁,也是形式的需要。

但西晋司马炎的问题在于,第一,其藩王分封,埋下了隐患;其二,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择,也成了大问题;第三,对胡的控制不利,不仅没有控制好,而且对统治区胡人的剥削也激发了胡人造反的动力。

外因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因,苍蝇从来不叮无缝的蛋,因为无处下嘴。

五胡乱华,责任就在司马炎和其家族,与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基本无关。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身处乱世,用人的办法比较开明,只要是能干事的人都应该委以重任,而不仅看重名望,这就是所谓的唯才是举。“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也会被任用,这是乱世中得以迅速壮大的务实办法。

曹魏时期,对胡族压制很显著,比较有名的将领是张辽、夏侯渊和曹彰。曹操征乌丸,派张辽冲锋,结果是“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夏侯渊奉命处理韩遂,顺带也震慑了羌胡,到后来羌胡听到夏侯渊的名字都瑟瑟发抖。曹彰在北征乌丸时勇猛异常,鲜卑轲比能本来在观望事态的发展,见了这么强势的中原军队便请求臣服。

不过曹操在征讨他们的同时,也用他们作为自己的军事力量,这其实是有隐患的,一旦不能控制,便会有倒戈的风险,曹操可以不代表别人也行。而且基本上可以明显的看出,对方是依据中原力量的强弱决定自己的立场,假如曹彰失败,轲比能顺势也就反了。孙权和刘备也得处理好本地的关系,比如孙权就多次的征讨山越,其中强壮的变成士兵,弱小的就去种地。诸葛亮也南征。那个时候,人心思乱、人心思变,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人不足以控制那么大的烂摊子。

司马炎者,司马昭之长子也,司马昭还有个儿子也比较有名,那就是司马攸。由于司马师没有儿子就过继给司马师了。这是题外话。

司马炎也想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成为一代明君(这后来成了笑柄)。远的学不来,那就只能学近的,学西汉初年的封侯制度。封同姓王者近40人。司马炎画虎不成反类犬,成了中国历史的笑话,他以为自己为大晋建设了金碧辉煌的不朽宫殿,其实那只是一个大型的墓地和狩猎场。

司马炎对于抗胡名将文鸯很是怠慢,这对于晋朝就是天大的讽刺。当时鲜卑对边境骚扰非常剧烈,一般将领不能抵挡,这个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将领勇烈非常,终于帮司马炎暂时处理了边塞危机,但是司马炎不太喜欢他,找个理由给他免官了。

司马炎立了“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他或许以为,二代皇帝即便不是开拓之主,只要是守成之君王朝也不会有问题,但是他错了,司马衷比想象的还无力,内廷的争斗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外戚的争斗演变为皇室的争斗,皇室的争斗引入了胡族军队。在逐渐失控的过程中成了东晋南北朝的漫长的战争历史。

“九品中正制”本应该作为过渡王朝的过渡政策,而不应该长久使用,但是西晋对士族并没有改造,缺乏判断能力。地方势力非常庞大(不过地方要是不庞大,东晋可能也难以在江东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真是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也造成了混乱的一部分。

司马炎缺乏那种霸道的能力,却弄了一地诸侯;未能帮后代处理好群臣配置、后宫权力,却弄了一个并不精明的儿子当皇帝。对于胡族的问题缺乏相当的警觉性,还在一片骂声中尽享富贵甚至是支持炫富的风气。

所以这事还是要怪司马炎。

其他网友回答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史河奇谈】,古今那些事儿皆细谈献诸君。

功过是非后人评,五胡乱华的责任到底在曹操还是司马炎肯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这里,我个人认为责任在司马炎。以下是我的论据:

一、五胡乱华的简要介绍

五胡乱华发生在西晋末期,塞外的游牧民族入侵,建立起多个非汉族政权。侠义的“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部落,但从广义上说,这五个部落只是作乱的五大代表,当时乱华的游牧民族远不止这个数目。五胡乱华使得刚刚出现的短暂一统,再度沦为大分裂状态,对整个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

既要问责,我们便来审审曹操和司马炎都做了什么?

二、曹操对北防的态度

北方游牧民族在历史进程种素来是一颗定时炸弹,只要中原有乱子,他们基本要来骚扰一下。这个隐患由来已久,西周末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朝纲混乱,匈奴一下打到都城镐京,褒姒被虏。刘邦出征匈奴时也挺惨,一度被匈奴包围,差点就回不来了。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打得不可开交,按理说北方匈奴也该来参一脚,但是在我们接触的三国历史中却鲜有提到这颗定时炸弹,这是为何?曹操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国历史的焦点主要在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争锋较量,但其实早在黄巾起义、董卓乱政之际就已经出现了匈奴的身影。当时匈奴部的单于于罗夫与黄巾余部发起的白波军联合在中原劫掠,后又与袁绍、袁术等势力合作,均被曹操大军打败,于罗夫干脆被曹操擒了留下来当控制匈奴的人质。195年,曹操与吕布打得火热时,匈奴新的单于呼厨泉又想趁着中原一片混乱来捣乱,历史上有名的蔡文姬便是在这时候被匈奴虏去的。但这位新单于运气不怎么好,一来就撞到曹操的“枪口”上,得儿,又被揍了一顿只能俯首投降。202年,呼厨泉又皮痒难耐挑起叛乱,曹操这边正忙着打架呢,派了西凉军伐马超前去收拾他。曹操业务繁忙,眼看这些个匈奴没事就老来蹦跶一下也不是个事儿,这回索性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呼厨于被质留在许昌,曹操还将匈奴分为五部分,每部由一位汉人大臣担任司马进行监督,这样匈奴的实际控制权便落到了曹操手上,再也翻不起浪花了。

但是北方边境问题始终是个隐患,只要这个隐患还在,曹操就无法安心与蜀吴比划较量,于是曹操在击败袁绍后,曹操决定远征乌桓,既追杀袁绍旧部,顺手把居住乌桓的胡人一股脑端了,彻底解决了北方边境的威胁,自此之后方得安心稳坐中原进行后续的南征。

小结:三国时期没有北方匈奴的侵扰,固然有一方面原因是此时期匈奴的力量涣散,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曹操对北方防务的重视,在这一点上曹操虽不称帝,但具备了帝王高瞻远瞩的战略态度!在北防上曹操功莫大焉。

三、司马炎对北防的轻视

司马炎前期励精图治,灭吴国使三分从新归于一统,这点是功,但只能说司马炎打江山有两下子,但守江山则有不足。他统治后期日渐怠惰荒于朝政这些就先不说了,在北防问题上,他的轻视态度带来了灭顶之灾。

曹操时期,把匈奴首领质押在中原借以控制北方不稳定的定时炸弹,但是到了司马炎时期,这项政策没有继续执行,大面积的放任这些匈奴人质离去,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

再来说西晋是一统时期,本应没有北方匈奴的可乘之机,为什么后来爆发了五胡乱华呢?最直接的导火索是西晋内部的八王之乱!按说八王之乱是发生在司马炎驾崩之后的事,似乎和司马炎没什么关系,但是深究之下他也难逃其咎。司马炎驾崩时曾托孤幼子司马衷给司马亮和杨骏,看似精明,但是他在位后期怠惰,并没有认清自己的这些臣子的真面目,其中这杨骏就想着吃独食,司马炎归西之后杨骏便一家独大,皇后贾南风除掉杨骏之后也走上老路,独揽朝政,天子无权。这个时候其他王侯也加入这场权利纷争,这个时期,内部互相残杀朝纲混乱给了北方势力极大的可乘之机,最终爆发了五胡乱华。

小结:司马炎之过有三:后期怠惰、轻视北防、托孤欠妥

四、总结

五胡乱华责任在司马炎,曹操北防有功。

拙见一答,感谢翻阅,欢迎在评论区探讨指正。喜欢的话不妨顺手一赞点个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试回答:

不扯复杂了,直接责任人是司马炎,他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骄奢淫逸的帝王,而接他帝位的司马衷又是一个瓜娃子、哈儿,成天和小宫女搅成一团,如果有一个贤惠的皇后和良臣倒可以维持。

问题是司马衷的婆娘贾南风身高1.4M,与著名的根号2相当。人又丑又恶又不准说,哪个和皇上对了一下眼光,这婆娘手执画戟直刺肚皮,丑婆娘又偏好"小鲜肉",一时洛阳(鲜)肉贵。

你说生活糜烂倒也罢了,却又干政,伪造瓜娃子圣旨,捕杀摄政王扬骏,她没有皃子,对于庶出太子,宣布作废,司马家族老辈子终于宫廷政变,贾南风毒死,远在外地的封王们都不干了,都想作头把交椅,成都王首先反正,于是司马家族八王内乱,中原大地又重开战火!

董卓之流异族重入内地,专杀汉人,汉民族顿时危机爆发,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中。

所以应该怪司马炎和他的儿媳妇,丑婆娘贾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