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科举制为什么最后被废除?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优质回答:
科举制的废除是在清朝末期,清朝末期清政府面临巨大的统治危机,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同时清朝受列强的冲击先进的知识分子渴望救中国,各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清朝不得不改革各项制度。
对于科举制度的评价,科举制度的开创实际上是打通了一条社会的上升渠道,对于维护封建制度有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创举。[玫瑰][玫瑰][玫瑰]
其他网友回答
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发展,到了清朝科举制主要以八股文,四书五经为考试题材,汉族的题目难度远远大于满族,造成了严重的文化水平差异,清朝闭关锁国两百多年,已经与世界脱轨,仍然是封建国家,废除科举制是改革的重要一步。
科举制在封建社会中对选拔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但到了清朝成了统治者选择听话官员的一种手段,已经起不到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
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等六位督抚联衔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至于评价科举制度,凡事都有两面性,我分别说说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之利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之弊
1、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2、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3、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4、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其他网友回答
1、科举制兴起顺应历史的潮流,唐太宗李世民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在他看来,科举制度是使天下英才为其效力的手段而已。
2、废除的原因也是 考试内容固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是科举制度的废除也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我始终觉得,假如清朝当政不废除科举,而且改良科举制度我想这样说不定会出现一个超强人物扭转乾坤,因为这些人都是从科举出来的,他始终信奉你的合法地位。)
中国人有一个坏毛病就是你考什么,我就学什么,貌似我考大学那会也是这样,考试只要不考我就立马扔了一点都不想看,就像文理分科一样。只关注于自己有用的,论说这样也对,在少有的自愿下,把事情做到最好。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诏准请停止科举推广学校的奏议,在中国延续千年之久的科举至此寿终正寝。今年正值科举废除110年之际,关于科举兴废利弊的早已在“辛亥百年”时有了充分的讨论。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高考中看见(虽说高考制度有大量的弊端,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这是唯一的出路,别我他法)。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其他网友回答
科举说白了,就是文化过了就行,没有注重思想品德,个人素养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