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的歇后语(我还收集了一句歇后语)

网友提问:

大家有什么珍藏的歇后语吗?

优质回答:

我就喜欢歇后语,还会时不时的独创歇后语,常说一些歇后语。现在就与友友们说说歇后语。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现成话,可以作为思想语言交流和写文造句的材料,同成语,谚语,惯用语等一样,是词汇体系中的特殊成分,有特别味道,能识之说之用之,好处自然不少。歇后语有个特点,分两部分,藏头与露尾,叫法也有多种不一。歇后语具有形象,诙谐,幽默等特点,说来妙趣横生,让人喜欢。

歇后语善用喻,前部比喻是构成它具有形象、生动、活泼、风趣的依据特点,主要作用是借形象的比喻换起人的思绪与联想,因而选材广泛,形式多样,谁都可以创造。如现实生活常说的:老鼠进风箱一一两头受气;雨后送伞一一假人情;老虎披袈裟一一假慈悲。以历史人物故事而说的:徐庶进曹营一一身在曹营心在汉或一言不发;韩信点兵一一多多益善;周瑜万黄盖一一两厢情愿;姜太公钓鱼一一愿者上钩。喻体是一种或几种物的:铁公鸡一一一毛不拔:葱拌豆腐一一一清二白;马尾串豆腐一一提不起来;针尖对麦芒一一尖对尖,小对小。所用的表现方法也多,夸张法的如:高射炮万蚊子一一大材小用;大海里丢针一一无处可寻。拟人法的如:猫哭老鼠一一假慈悲;蚊子打哈欠一一好大的口乏。对比法的如:黄连堆里弹琵琶一一苦中作乐,三伏天穿棉袄一一不是时候(不看天时)。借代法的如:矮子上楼梯一一步步高升;打铁的拆了炉子一一散火(伙)了。描述法的如:小和尚念经一一有口无心;芝麻开花一一节节高。

我很喜欢歇后语,你喜欢吗?能说能创一些吗?

其他网友观点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人们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歇后语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人们喜闻乐见。歇后语的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推理式歇后语: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芝麻开花——节节高

老鼠钻书橱——咬文嚼字

猪鼻子插葱——装象

谐音式歇后语:

炒了的虾米—— 红人(仁)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老公拍扇——凄(妻)凉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喻事类: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自行车的铃子——见人就响(想)

一人一把号 —— 各吹各的调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点子

八只缸七只盖——盖来盖去盖不满

故事类: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其他网友观点

我们工作的那地方有个痞相满脸的老板。他经常对手下工人使用这些口头禅:

“完了,姥姥死了独生子——没救(舅)了"

“你这活干的,简直是上坟烧报纸——尽哄鬼了“

“该干啥都干啥去——是和尚的归庙,是鬼的归坟”。

疫情期间,他天天说:“口罩还是呼吸机,你老看着二选一”。

这老板有点意思吧。

其他网友观点

歇后语这一名称,最早开始运用歇后语见于唐代,但它的出见却远在唐代以前。在当时一些文人的诗文和笔记中,有的把常见的歇后语分拆开来,只说歇后语的前半部分,省略去后面部分,而后一部分正是作者所要说的意思。如:君子之交淡如,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见庄子.山木)的歇后语,省略了要说的“水”字。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歇后语与上述不同,一般的歇后语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本意,本意是通过对前一部分的解答得出。这二者是有机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歇后语常常是这样一种格式:比喻——解答。由于通常只把歇后语的前一部分的比喻说出来,而把后一部分的本意省略掉,让听话的人去猜想体会,所以称它叫歇后语。

歇后语的内容非常广泛,有为人处世的,如:半夜吃桃子——按倒的揑,

马尾穿豆腐——提不得

床底下的夜壶——离不得又见不得

猫儿守鼠洞——不动声色

夜明珠沾酱油——宝得有盐有味

大姑娘做媒——有心说别人,无嘴说自己

歇后语的比喻也很形象,如:贼娃子说梦话——不打自招

口吹喇叭脚敲鼓——能者多劳

大仓里一颗谷子——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老子纳妾儿宿娼——上行下效

猪八戒卖凉粉——人材不好佐料够

总之,歇后语是民间俗语,它通俗易懂,比喻形象深刻,是人民群众所创造并且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因为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以及幽默风趣的特点。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创作中,恰当地使用歇后语,能够丰富说话内容和表现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问答中的提问人,我的回答如下。

一,浅议几句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非常生动的俗语。有人把歇后语称为“俏皮话”,但是歇后语和俏皮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可以这么说,从广义上来看,歇后语也是俏皮话,而俏皮话不全是歇后语。俏皮话不具有“歇后”的特点。所谓“歇后”,实际上是当说完歇后语的前半部之后停下来一瞬间再说后半部。歇后语的绝妙处也正在这短暂的停顿处表现出来的东西。

有人说表现出来的东西像一个妙龄少女在演一出妙趣横生的戏,让人想到那种又爱又恨、又骂又哄、又打又拉的娇嗔情怀。歇后语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或更早的时候。

二,歇后语的结构:

第一,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二,歇后语的重点在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铺垫。歇后语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歇后”,也就是中间必须有一个小小的停顿。

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外甥点“外甥点灯笼——照旧(舅)”。

三,@文化六陈铺的记忆中有意思的歇后语倒是不少,仅举如下,但不一定有您珍藏的精彩。

烤猪脚不放酱油——白提(蹄)。

邮包掉进水田里——半信半疑(泥)。

鸡脚上钉马掌——不对题(蹄)。

棉花店关门——不谈(弹)了。

瓜子里出臭虫——不是好人(仁)。

黄牛的肚子——草包。

狐狸遇上小口瓶——插不进嘴。

王八的屁股——臭规(龟)定(腚)。

反穿皮袄——出洋(羊)相。

牛儿满山跑,兔子拉大车——怪得出奇了。

电视里刮黄风——迷不住观众的眼睛。

阎王老子开火车——上了轨(鬼)道。

桌子底下狗打架——为争一块骨头。

独木桥上唱戏——心宽路窄。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袋)不如一代(袋)宽。

说到歇后语的话题,?@文化六陈铺就想起几十年前的一件糗事:大约是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一伙同学在一起“展言子”,也就是比谁的歇后语储存量大,说实话比到最后都就有点“胡编乱造”了。

有人提议,能不将“不要脸”与“不要命”两个意思装入一句歇后语里,于是大伙在一起“东拼西凑”,“东拉西扯”真还创造出一句歇后语:“脱了裤子打老虎——一不要脸二不要命。”

几十年过去,原来的同学只要碰一起,谁说都会借题发挥地说某人某人是一个“脱了裤子打老虎——一不要脸二不要命。”的人。单独分析此条歇后语,无论从语法、逻辑、引申义,比喻义上都还站得住脚。

但有“脱了裤子”四个字多多少少与“低俗”沾了一丝丝儿边。不再往下说了,担心过不了“反低俗助手”。有时,中国的文字有时就是这么有趣。

(谢谢阅读与关注?@文化六陈铺 )

其他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