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诗的1至4句写了春天的什么(长歌行的一到四句写了春天的什么)

网友提问:

《长歌行》的诗意一至四句写了春天的什么?

优质回答:

从原诗文中能清楚地明白一至四句是写“葵”在春天里一天中的起伏变化。说明写这首诗的真实作者本人的观察细微且描述生动,似虚却实。

为什么选择“葵”菜呢?

作者的细心暂且放一边,说说他(她)为什么选择了(葵)菜?园中的菜很多,偏喜欢它,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作者的独具匠心、倾心打造的一幅人生画:

时间不等人,四季该分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有人说这首诗中的“葵”,不是“向日葵”,它是指“葵”菜就对了。因为“向日葵”是外来品种,而“葵”菜是中国古代人常食用的野生品种。

《本草纲目》:“四五月种可留子;六七月种者为秋葵;八九月种者为冬葵,经年收采;正月复种者为春葵,然宿根至春亦生。”

可以说,此“葵”菜,是百菜之王。其生长过程中经历过春夏秋冬,如人经年一般,似曾相识,也可对比。然而,人生比不过它,它适应性且能老根重发、留子生芽。

前四句写了春天的什么?

青青园中葵,“青青”在前,言明冬去春已回、到处青色一片、春意盎然。“园中”的菜都显“青青”色,然作者钟爱的菜是“葵”。反过来,若将此句改为“园中葵青青”,就不能代表是在春天里的“葵”,或许夏日秋冬也未尝不可,因为种菜施肥促绿。

朝露待日归,这一句话,是针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一年四季的植物蔬菜均享有,“葵”菜是其中一员。但是,在春天时不一样,因冬雪水浸地存留的湿度大,早晨时侯在“葵”莱叶上的露珠很多较大。太阳出来了,随着温度提高,哪些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光折射下闪亮地飞去。

阳春布德泽,这里的“阳春”不单指阳春三月,而指整个春天。在这个春季里,“葵”同其它蔬菜一样接受了阳光雨露的恩惠,才得以“青青”地生长。这就是春雨、春风、春阳的布施,没有它们,岂能如愿以偿。

万物生光辉,“光辉”形容生机勃勃、郁郁葱葱而茂盛的状况。本来,春天里乍暖还寒,是人感觉到不十分满意,但植物不一样,春生春发正是它长茎儿的时候。就像这“葵”菜,原来生在山野无人问,现在一旦入了菜园被人视为珍宝,那还了得使劲地长罢。

这种春天的描写为了啥?

虽然说来话长,但不如就此打住。作者的目的只一个:诗言志。

这就是借物喻人,诗中的“葵”,就是作者自己。他(她)像这颗“葵”,感受到了春天里的成长与快乐。生在阳光下,尤其是这春天里温暖,父母的关爱,无时无刻不在滋生着新的梦想。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所以,这前四句春天描写为后四句的结果作了铺垫,赖以春天的疯长,不加以节制,就好比人不终生学习,总有一天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总之,前四句重墨点睛,把“葵”在春天里成长过程描写得真实动人。其寓意颇深,又不失为一幅美图,让人寄思,让人感动。

附此诗作者简介:

其他网友回答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释义

全诗是以四季隐喻人生,说时间是单向的,去了就没有了,主要是劝诫世人,珍惜时光。

葵说的是冬葵;晞,是干燥,这里是蒸发的意思;阳春,阳春三月,春天最好的时候;布,铺撒的意思;德泽,恩惠的意思。

前四句的意思是:园子中的冬葵长的郁郁葱葱的,青翠欲滴;早晨的露珠在阳光升起的过程中慢慢挥发消散;三月的春天无私地铺撒恩泽,万事万物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写了什么

写了阳春三月早上日出时的景色

朴素而自然,都是些寻常的事物

菜园子、草木上的露珠

朝阳,还有作者作者自己的心情

就是轻松、自然、畅快的心情

引申

和后面的诗句结合起来,就能发现。这是写三月早晨的景色,更是写少年时光

但是这倒不是用少年的视角来写的

而是用过来人,这过来人年龄也不大

一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就把惆怅写出来了,最后一句收起情绪,也不刻意渲染,就像随口法一句牢骚,但却都是满满的诚意。

其他网友回答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其他网友回答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的是春天的早上,太阳初升时作者看到的周围的景色。

碧绿的葵菜园,葵叶上的露珠在早晨的阳光下晶莹剔透,春天阳光温暖水份充足,把希望播撒大地,万物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像。

其他网友回答

《长歌行》一诗,主要通过春秋季节花的变化来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所以要及时长勉励,珍惜青春,以免年老徒悲。

具体到前四句,它主要写了葵菜在春天的美好时节,受到雨露的滋润,受到阳光的照拂,一切那么有生气,生机勃勃。

作者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人的青春也如此一样充满了生命力和希望。这也和后面写葵菜的秋季衰败形成对比,告诫世人青春之珍惜,少年之美好,而在美好的时节,我们不能贪欲享受,蹉跎时光,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