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李恪为什么当不上太子(李世民为什么立李恪为太子)

网友提问: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优质回答:

这还是问题嘛?

一、李承乾、李泰均废了,李治就是唯一的嫡子。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

二、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

三,李恪母亲是隋炀帝女儿杨妃,这样的血统令整个大唐官场都不愿让杨妃成为太后。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642年,太子李承乾被唐太宗废黜,发配黔州。

而继其太子之位的是他的同母弟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那么李承乾之后,为什么李世民会将太子之位给了软弱平庸的李治,而不是更为优秀的李恪呢?

其实,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嫡庶尊卑有别。

众所周知,李治是长孙皇后所出,是中宫嫡子,而李恪是妃妾所生,算是庶出。

嫡庶有别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可谓是根深蒂固,向来是主张立嫡不立贤。就拿晋武帝来说,其英明一世,可最后在选择太子的问题上还不是犯了糊涂,立了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难道晋武帝不知道司马衷是傻子吗?当然知道,可是他也知道司马衷是皇后所出,是中宫嫡子,所以就算知道司马衷是傻子,他还是立了司马衷为太子。

而现在看李治,他是堂堂嫡子,又不傻不痴的,所以李世民出于各种因素考虑自然会选择他为太子,而不是庶出的李恪。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原因!

当然了,并不是说嫡长子继承制就完全必须得遵守!太子无德,照样可以换人,司马炎当年也不仅仅是因为司马昭是嫡子这一调。杨皇后那里也给了他很大得压力,再加上司马衷有个好儿子,司马炎有点想隔代传。

除非是在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立下了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那就没办法了。如果不遵守那就是违背祖训,是国本之争。当年万历皇帝没少为这事儿生气,他想立小儿子福王,但无奈其非嫡非长,和大臣争了许多年,最终还是放弃了。

然而李世民不一样,他没那么大压力,毕竟自己都不是长子!

那么他为何还是坚定的选择了李治呢?那就是后面这三点了!

第二,李恪身上有前朝血脉。

大家都知道,李唐天下是从杨家手里夺过来的。

所以,李杨两家本就有着莫大的仇恨。前朝的余孽向来是为当朝所不能容的,而李恪的母亲恰恰是前朝公主,而他李恪就是前朝亡国之君隋炀帝的亲外孙。有这层关系在,试想唐太宗李世民又怎么可能会把皇位传给李恪,立他为太子?

从李恪的名字“恪”字就可以看出来,李恪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与李家皇位无缘了,李世民给他取名“恪”就是在告诉他要恪守本分,安心做个皇子,不要非分妄想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李家天下,是不会传给你这个流着杨氏血脉的人的。

所以,李世民宁愿选择软弱的李治做太子,也不愿选优秀但却流着杨氏血脉的李恪。

第三,李世民为了保全自己的骨肉,避免儿子们自相残杀。

我们都知道李恪确实是很优秀,也是李世民众多儿子中最像他的人,相比起软弱平庸的李治来说,确实要优秀很多。按理废了李承乾后,应该立他为太子才对。然而正因为李恪的优秀,颇像李世民,才会让李世民彻底断了立他为太子的想法。别忘了李世民是怎么坐上皇位的?

那可是经过了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而得来的。

因此,他深深明白皇位的诱惑力有多么大,亲情在权利面前有多么卑微,所以,身为父亲的他,当然不希望兄弟相残的戏码发生在他的儿子们身上。

李恪虽然优秀却过于狠,刚断。而李治虽然软弱平庸,却生性仁厚。

李世民曾说过:“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由此可见,李世民非常认可李治的仁厚善良。

所以,李世民才会立他为太子,继承大统。因为他知道这么一个仁厚的人上位后,一定会厚待自己的兄弟。

而要是李恪上位,到时候会如何对待他自己的兄弟又有谁会知道呢?

第四,外戚

李治乃是长孙皇后所生,其背后乃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整个关陇集团,这是一股极大的势力。特别是长孙无忌,凌烟阁第一功臣,大权在握,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肯定是要支持李治这个外甥的。李承乾被废后,是长孙无忌坚持将李治推上了太子之位。

而期间李世民因李治过于软弱,曾有心易储,可是又被长孙无忌给阻止。

有这样一个舅舅,李治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了!

以上四个原因就是李世民为什么会把太子之位给了李治而不是更为优秀的李恪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李承乾并没有被处死。唐太宗李世民一共生有14个儿子,若问李世民最喜爱哪一位皇子?那定然非吴王李恪莫属了。李世民曾说道:吴王恪英果类我。然而,能文能武的吴王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甚至皇位无缘呢?

论出身,吴王恪的生母乃是李世民的表妹、隋炀帝之女杨妃。吴王恪可以说是生於两朝帝室之家,兼具隋唐两朝皇室的血脉,其血统可是说是尊贵莫比。论才能,吴王恪是李世民的14位皇子中最具才华的,可以说是太子的最合适人选。

然而,吴王恪却注定与太子之位无缘,从其名字上就看出端倪。杨妃生有两子:一为吴王恪,另一为蜀王愔。“恪”有恪守本分的意思在;而“愔”是形容安静和悦,其实跟“恪”的意思差不多,都有要本分的意思在。

而再看,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位皇子。废太子李承乾、魏王泰、晋王治,“承乾”有承继乾坤之意,“泰”有国泰民安之意、“治”也有天下大治之意。这三位皇子的名字,都有恢弘气度,寓含治国的理念在里面。而“恪”与“愔”,就完全是对臣子的劝导,所以,从李世民给皇子的命名上看。长孙皇后所生皇子与李世民的表妹杨妃所生皇子之间,君臣之分也早就被注定。

唐朝政权是脱胎於关陇贵族集团,而关陇贵族集团的特点就是:几大家族之间,互相联姻,分享权力。如独孤信有三个女儿,就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杨坚、以及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除了闻名遐迩的“八大柱国”家族,还有其他的大大小小家族也都是这样。

在此期间的嫡庶之别是最为严格的,其背后都涉及到强大的、错综复杂的妻族势力。如李渊有22个儿子,但太子之争却只在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三人之间,而李渊的其他儿子叫什么名字,都没多少人能够记得。

而李世民的表妹杨妃虽出身高贵,但隋朝已经覆没了,没了任何家族根基。而长孙氏的势力却很庞杂,其背后就有关陇贵族势力的背影,所以,当李世民有感於李治过於软弱,惧其不足以守江山,而想更立吴王恪为太子时。李世民得首先征求长孙无忌的意见,当然遭到长孙无忌的拒绝,并引起了长孙无忌对吴王恪的嫉恨。在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即指使房遗爱诬陷李恪谋反,而致吴王恪含冤而死。

其他网友回答

李恪确实是李世民非常欣赏的一个儿子,而且李世民一度想立他为太子。《新唐书》中记载,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但是,正是因为李恪受李世民赏识,李恪不但没获得太子之位,还被冤枉致死。

不过,唐中宗李显继位后,立刻给他平反昭雪。五代时期,南唐甚至把他追封为皇帝。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恪剧照)

李世民立的太子是长子李承乾。李承乾腿有毛病,但是李世民对他倾注了巨大的希望,派了不少名臣去辅佐他。但是辅佐的效果适得其反,李承乾耽于喜乐,又变得阳奉阴违。同时,因为李世民非常喜欢第四子李泰,而李泰又经常陷害李承乾,因此,李承乾决定造反。不过,并没有付诸行动,便已经被告发,一场宫廷政变胎死腹中。

李承乾因为谋反被废。同时,李世民认为,如果立李泰为太子,他将来一定会杀掉李承乾。再加上李泰在立太子问题上用力太猛(他竟然对李世民说,将来他会杀掉自己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因此,最后李世民连李泰也不立。

不立李承乾、李泰,在大臣长孙无忌等人的极力撺掇下,李世民立了第九子李治为太子。但是,李世民一直觉得李治很柔弱,怕他将来不能主政,就想改立太子。他把长孙无忌找来,对他说,想立第三子吴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当时,李世民直截了当地对长孙无忌说,你之所以反对,那是因为你是李治的亲舅舅,不是吴王李恪的亲舅舅罢了。长孙无忌还是坚持认为李治很不错,不应该换太子。李世民最后听从了长孙无忌的。不想,正是这件事,最后害了李恪的命。

(李承乾剧照)

那是在唐高宗李治当皇帝的永徽四年(653年),高阳公主谋反的时候,李恪被牵涉进去了。

高阳公主(李世民的女儿)是房遗爱(房玄龄的次子)的妻子。房玄龄去世后,房玄龄的长子房遗直继承了爵位和财产,高阳公主觉得不公平,找房遗直闹。李世民斥责了高阳公主。后来,又发现了高阳公主与一个和尚私通,李世民更加生气,处死了那个和尚。因此,高阳公主非常恨她的爹李世民。

李治继位以后,高阳公主觉得李治柔弱,就联络了一大帮人造反,准备拥立荆王李元景为皇帝。这件事很快就败露了。败露以后,就要调查并抓同伙。长孙无忌因为一直非常忌惮吴王李恪,于是就把李恪也牵涉进来,诬陷李恪也是参与造反的人。李恪有冤无处伸。当时李治向大臣求情说,李元景是他叔父,李恪是他兄长,可不可以不杀?但是长孙无忌等大臣不同意。

就这样,李恪被冤死。死前,他大骂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见其族灭!”

长孙无忌后来被武则天削爵流放,自缢而死。

(长孙无忌剧照)

李恪的死,可以说间接帮了武则天的大忙。这让武则天后来在打击李唐子孙的时候,没有像李恪一样有能力有魄力的人站出来,最后李唐江山被武则天夺得。

唐中宗李显继位后,为了增加李唐的势力,给李恪平反昭雪,并把他的儿子们封王。后来南唐为了彰显自己是唐朝的嫡传,把李恪追认为他们的祖先(李恪是吴王),并追封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

(参考资料:《新唐书》《资治通鉴》)

其他网友回答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李恪,别再对他施舍同情心了,他是最不可能继承李世民皇位的一个》,其中表达了我对这个问题的详细看法,这里简单阐述。

李恪并没有那么优秀,李世民在世时,李恪没有受到任何迫害,但也没做出任何文武方面的成绩。相比之下,李恪的弟弟李泰李青雀,人家至少编撰出来过550卷记载大唐十道三百五十八州一千五百五十一县的百科资料《括地志》;李恪的儿子李仁李千里,不但在武则天酷吏手下活了下来,后来更是神龙革命的参与者光复大唐,又和武三思一伙拼了个同归于尽;李恪的孙子李祎,盛唐时期李唐宗室成员中少有的杰出军事家,为大唐拓地千里。所以,李恪真的并没有那么优秀,李世民那句“英果类我”,不过是父亲宠溺儿子的随口一句话,李世民的几个成年的儿子都不怎么样,相比之下李恪才显得优秀。

至于李恪能不能当上太子,我的态度非常明确,李世民所有儿子都有可能,就是李恪没可能,当然,李恪的同父同母弟弟李愔也不可能,就是因为他俩是隋炀帝的血脉后人。

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李渊、李世民以及李唐王朝历史定位问题。

一旦李恪当上了皇帝,朝中前隋旧臣的比例必定会有所提高,那么,就会先从民间,再到学术界,最后到朝堂上,出现一股对李渊、李世民这两个前隋臣子叛隋行为的影射、抨击乃至清算,就像现在的清朝辫子戏一样。如果李恪对此纵容,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史书中给李渊父子定性为叛臣贼子,甚至到最后,可能大唐国号会重新恢复为隋,相当于李渊、李世民父子的两代李唐王朝成了存在但没有存在感的一段历史,就如真实历史上的武周一样。

这是李世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综上,仅凭这一点,李世民就不可能让李恪当自己的继承人。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