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寒食节推祟的中国精神文化是什么?有什么民俗典故?)

网友提问:

寒食节推祟的中国精神文化是什么?有什么民俗典故?

优质回答: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小名”为禁烟节。寒食节的日期一般为清明节前一天或前两天。

寒食节,有着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可见其发展历史是何等的丰厚,经历了岁月朝代的更替依旧存在。

而寒食节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是中国众多节日中仅有的一个用饮食方式来取名的节日。在寒食节期间,民间也有许多的风俗活动。

而民间禁烟火,并且只吃冷食只是基本,除此这两个之外,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更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一、寒食节推崇的中国精神文化

寒食节蕴含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志愿者尤其君”的奉献精神,以及忠其君爱其国,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

除了这些之外 还有从古到今的传统美德“孝”。

而这些也是维系各民族相互团结和家庭团结和睦的力量所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这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是中国精神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寒食节推崇的精神文化融进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血脉,也融入了我们的血脉,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二、寒食节的民俗典故

在《后汉书·周举传》、曹操的《明罚令》、郦道元的《水经注·汾水》、《齐民要术·煮醴酪》、周密的《癸辛杂识》、陈元靓的《岁时广记》等典籍中皆有记载一位与寒食节息息相关的人物——介子推。

晋惠公八年,因为要躲避霍乱晋国公子重耳不得不流亡别国,而在他流亡的艰苦岁月里,众人皆离去,但唯有一人陪他走到最后,不离不弃,那人便是介子推。

据说在流亡的那段时间里,在晋文公快要被饿死的时候,作为一名一心为主的忠臣介子推二话不说,忍痛把自己的肉割下来,给晋文公充饥,使得晋文公免受饥饿之苦,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股充饥”的故事。

纵观古今中外,又能有几人能为自己的君王奉献至此?

介子推便是把忠心耿耿一次发挥到了极致。

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晋文公也从公子重耳变成了晋文公重耳,而当晋文公上任之后,便封赏了身边的所有人,却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但介子推并不懊恼。

事后晋文公,想起此事时,便立马给介子推补上各种封赏。许是被伤了心,介子推不肯接受封赏。更是为了躲避封赏携母入林。

此后,晋文公曾多次派人去请介子推,无果,晋文公便亲自前往山林,奈何介子推“辞官不言禄”。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便命人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最终抱着母亲在一棵大树下被烧死,也不肯再入仕途。

晋文公心里愧疚,便设这一天为寒食节。

黄庭坚曾经赞叹介子推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介子推是忠君之表率,更是爱国之表率,他的爱国较我而言大于他的忠君。

在介子推被火烧之时,还不忘写下一封血书来告诫晋文公,而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以此来鞭策自己,他的牺牲也为晋国的百姓赢得了平稳安定的生活。“功名利禄”似乎在大多数人的心里都尤为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寒食节插柳,意为追求政治清明……。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公子重耳受晋献公宠妾郦姬陷害,被逼流亡十九年。大夫介子推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在粮尽食绝时,毅然割股奉君。重耳复国为君(晋文公)后,大肆封赏随亡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禄,偕母隐居绵山。晋文公悔悟,亲往绵山寻贤不获,放火焚山欲逼其出,介子推母子守志不出,被焚死在大柳树下。晋文公追念贤臣,下令在其忌日全国禁烟冷食,形成寒食节。

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寒食节推祟的中国精神文化是什么有什么民俗典故】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