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和24节气有什么关系(中国24节气和阳历、阴历是什么关系?)

网友提问:

中国24节气和阳历、阴历是什么关系?

优质回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们根据一年中日影在地上的长短变化确定下来的。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节气历,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人创造的太阳历。

二十四节气与太阳历、太阴历关系紧密。在我国民间,节气历与阴阳历长期合起来使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通过观测日影变化逐步确定下来的,也称“节气历”。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影子在地上的长短变化规律确定下来的“节气历”。二十四节气始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汉时期。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通过“土圭测日影”的办法,知道了表示冷热的夏至、冬至和表示四季的春分、秋分。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最初人们从观察“物候”入手,根据“物候”变化,掌握节气气候特征,以“物候”为依据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如:燕子春分来秋分去,伯劳鸟夏至来冬至去,青鸟立春来立夏去,丹鸟立秋来立冬去。

后来发现凭“物候”确定气候比较粗放,于是通过观测天象变化,找出星象与节气变化规律。如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指向确定季节变化规律:“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但用天象观测掌握气候仍缺乏准确性。到春秋时期,人们发现日照时人的影子长短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有关。人们在反复探索中,总结出土圭测影法确定节气。

最初,人们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节气的准确日期。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冬至”。

随后,相继用土圭测影法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至此,“四立”、“两分”、“两至”八个节气正好将一年分为八个基本相等的时段。

到秦汉时代,人们根据历年气候、天气、物候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又补充确立了其余十六个节气。通过几千年探索总结,形成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表示四季季节变化;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表示天气变化;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表示农事及其它。

二十四节气,也称为中国式太阳历,与古埃及太阳历并驾齐驱。

世界多数国家使用的太阳历,形成于古埃及,是古埃及人根据天象中天狼星的出现规律与尼罗河水泛滥的日期规律推算确定的。

古埃及太阳历经过两次修改后,内容简洁,精度较高,符合天时,便于记忆,为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用。古埃及太阳历也叫“公历”“阳历”,我国于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太阳历年平均长度为三百六十五日五时四十九分十二秒。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我国古人创造的“节气历”,也是太阳历,与古埃及的太阳历并驾齐驱。夏朝时期,先民们观察日影变化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又通过节气回归计算,得出了一个回归年大约为三百六十五至三百六十六天的论断。

我国节气历根据日影变化规律制定,直接表达一年四季的轮回,十五天左右一个节气,一周年十二个月,它勾画出一年四季完整的图像。可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创建的中国式太阳历。

节气和阴历是我国古代的太阳历和太阴历,长期两种历法并用。

太阴历,简称阴历。太阴历是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它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一个朔望月为二十九天半。

阴历一年十二个月,单月是大月,三十天,双月是小月,二十九天。十二个朔望月共为三百五十四天至三百六十七天。所以阴历通过安排“闰年”使之与月相步调基本一致。月亮绕地球运转和地球绕太阳运转均非匀速运动,为保持朔日必须在阴历每月初一,因此也通过大月和小月来调整。

节气和阴历是我国古代的太阳历和太阴历,长期两种历法并用。节气历用来记述一年之中寒暑、季节、物候以及农事时段的演变规律和特征;阴历主要记述月、日时段,如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民族祭祀日期,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直到今天,我国民间仍然将节气和阴历并用。

测日影的土圭

总之,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与太阳历、太阴历是紧密联系的。我国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规律运动,因此,节气在阳历中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上半年在每月的6日或21日,下半年在每月的8日23日,前后相差1~2天。

农历的月、日是以月相来确定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相对不稳定,同一节气日变动很大,有的相差十多天甚至二十多天,不同年会在不同的月份。如立春节气,阳历中均是二月四日,而农历中的日期变化很大,有的在正月初一到十五,有的在十二月的十六到二十九。所以,出现农历全年没有立春节气的现象。

(图片来源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各种“历”是人们对气候呈规律性变化的科学总结。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们需要按气候规律性变化安排劳动生产,一年分为4季还是太粗糙,更加精准的24节气的发明,最直接的应用就安排精准的农业生产。

中国古人从太阳和月亮的变化中找到了规律,阳历(太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变化为基础发明的历法,阴历(月亮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变化为基础发明的历法。

中国古人为什么不用阳历?阳历相对准确,但对于古代底层农民来说不可能人人都有“日历”本,所以使用不直观;

中国古人为什么不用阴历?阴历使用直观,只要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的变化,就大概能判断时间了,但问题是,月亮的变化是29天多点,而一个太阳年是365天多,一年中月亮盈亏了12次还大约多个十天,才能与一个太阳年重合,多用几年之后会出现很大的误差。这对农业生产来说简直是个灾难。所以兼容了阳历和阴历的特点后,发明了更加实用的农历,具体的做法是有让某些年12个月,有些年增加一个月,即13个月,所以农历是一种阴阳历。

为什么还要发明24节气呢?从农历产生的原理上看,准确性也并不是太好,可以作为农民记录日期的工具,但用于准确安排农业生产还是差了些。所以还需要一种更加准确直观易懂的方式告诉他们怎么做,那就是24节气。

24节气是根据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太阳变化分为24个时间节点,本质上是一种阳历。

24节气和农历本身是没有直接关系,但都是中国古代同使用,使用的主要人群是农民,所以九成的当年轻人误以为24节气是根据农历推算出来的。

其他网友回答

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有关,与阴历没一点儿关系。所谓阳历,太阳历。所谓阴历,月亮历。阳历、阴历,受阴阳学说的影响的叫法。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年划分的,一个太阳年约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年制定的历法。但太阳历不等于太阳年,因为太阳年为非整数,太阳历为整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月亮历,是根据月亮朔望周期制定的历法。朔望周期约二十九天半,月亮历必须取整数,大月30天,小月29天。

中国农历为太阳历与月亮历合历,俗称阴阳合历,叫阴历是错误的。农历虽为太阳历与月亮历合历,但总体上是以太阳年制定的历法。平年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闰年十三个月三百八十三天,十九年七闰,平均一个太阳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

由于农历为太阳历与月亮历合历,而二十四节气与月亮朔望周期无关,所以二十四节气与月亮历无关。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关,所以采用公历即太阳历之后,旧历称农历。

宋代科学家沈括编制《十二气历》,废月改气,大气31天,小气30天。这样与现代用的公历吻合,二十四节气在历法上只有1~2天之差。由于阴阳学说势力反对,沈括的《十二气历》没能实行。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中国24节气和阳历、阴历是什么关系】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