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那几句是李白想到的(李白的《静夜思》短短二十个字,为什么会用两个“明月”呢?)

网友提问:

李白的《静夜思》短短二十个字,为什么会用两个“明月”呢?

优质回答:

心中月,自然月!

其他网友回答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有五十多个版本,我们现在熟知的这个版本,是明代人的版本,还有一个宋代人的版本,也是我们现在能看到李白诗集最早的版本-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

书中记载的《静夜思》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显然,宋代的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创。但我们现在读明代的版本,感觉很通顺。为什么呢?因为是修饰过的,是在经典流传的过程中一步步完善起来的。

明代人喜欢唐诗,好评唐诗,也爱改唐诗,并对唐诗的普及做了大量的工作,印制了许多唐人诗集,所以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被改来改去,最后在民间普及并流传至今。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这种表达方式小可称之为“诗歌和弦”。

这是古诗词创作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便大的特色就是重复使用某个字或词、甚至是词组。

比如杜甫《曲江对酒》“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里两个花字对两个鸟字,还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个峡字对两个阳字。

比如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中有“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无题》中有“一寸相思一寸灰”两个一寸,还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比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比如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一个律诗用了三个“黄鹤”。

《诗经》里的《关睢》“参差荇菜”,《蒹葭》里的“溯洄从之”,汉乐府诗中的《江南》用了六个“荷叶”。

李白《静夜思》二十个字用了两个明月,君不知李商隐《夜雨寄北》二十八字,用了两个“期”,两个“巴山夜雨”耶?

可见在诗词中重字很常见,那么为什么要重字?或者最关键的问题是,重字有什么好处?

会产生别具一格的韵律之美。

诗歌,本身就是一种音乐,因为有时没有乐器,所以需要在吟哦之间产生出一种乐感来,这就是平仄格律的前提。而重字则是一种提升节奏感和乐感的有效方式。

我们在听音乐时,不论是哪一种音乐,流行或者古典,总会听到在一首曲子之中,会有部分节奏或者节拍不停地反复出现,把这种重复的专术业语好像称之为Riff,德语应当称为Kontrapunkt。重复使节拍相连,会在相连之中生产不同的变化,从而会强化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让整体特别协调。

在不同的位置重复用字,就等同于在一首音乐作品中的不同阶段进行旋律的穿插,或者可以解释为一种诗歌的和弦,正因为这种“和弦”的存在,让这一首诗在音律上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节奏之美,有递进、有迂回、有一种“似曾相识、恍然重逢”的剧情,有一种“众里寻她,那人却在”的温润。

重复是旋律美的一种。

现代文写作中也经常运用到这种重复,君不知有一种修辞方法称之为排比耶?在现代诗歌中也是如此,“诗歌和弦”(重复用字)是相当重要的修辞方式之一。

排比的最大特色不就是通过语气的强化,从而产生一种情感的递进么?而这种语气恰恰就是一种节奏感。

小可,将之称之为“诗歌和弦”。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月虽明人不明,

添得明月留深情!

耐等不得心己往,

白日辛苦夜梦香。

其他网友回答

可能深秋的夜晚皎洁的月光从窗棂照进床前,明月引起诗人对故乡深情地思念!故加强了明月带来的感触。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李白的《静夜思》短短二十个字为什么会用两个明月呢】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