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王安石说的“人言不足恤”?
优质回答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说“天象不用畏惧,祖宗法规不用循规蹈矩,人们的议论不用去担心和考虑”,在改革面前要大刀阔斧,勇往直前。
所谓的“改革”就是革掉旧制度旧规矩,肯定会掀起一大批躺在舒适圈里的人反对,你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必定要群起而攻之。
如果就此害怕畏缩,踟蹰不前,改革是不可能进行下去的,只能回到原路原地。
要想改革,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难免有反对的声浪,辱骂声和绊脚石。
首先要斟酌这种改革有没有必要有没有价值,考虑成熟后就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
人言算什么?人人长着一张嘴是要说话和议论的,这其中有不过脑子胡说八道的,你理吗?疯狗咬你犯得着咬回去吗?
有为了维护个人利益信口雌黄的,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你也不会被他的言语所动摇。
也有思想比较狭隘和抱有偏见之人,你不要被他所谓的正确议论而带偏。
当然还有人担心你忧虑你,怕你受伤害和无功而返,费力又两手空空。
无论上面的何种声音,都不足以成为真正要改革之人的绊脚石。
打算改革,就是标新立异,弃旧规立新法,那些习惯和享受旧规律好处的人们,自然群起反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不必惊慌,下了决心又看到了曙光,人言又算什么?以改革的成功来封反对者的嘴,没成功就当演习了一遍,等待时机成熟再重来!
这个“人言不足恤”可延伸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人言并不可畏,可畏的是你一颗还未坚定的心,还不足够强大的灵魂。
要自信,要对自己即将尝试的事情充满信心,这信心是对事情本身的充足了解知道可行,也是对自我执行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万一失败最坏打算的甘愿无悔和承受。
看准了方向,做好了实施准备,并有着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那就不畏人言勇往直前。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提出的背景:在封建社会,天命论是社会的统治思想。它不仅是封建士大夫的一般宇宙观,同时也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北宋熙宁年间的反变法派,以天命论为依据,反对变法。如御史吕诲曰:方今天灾屡见,若安石久居庙堂,必无安宁之理。反对派的说法影响到神宗。
王安石则在整个熙宁变法期间,一直强调修人事。例:熙宁七年(1074)夏四月,神宗以久旱不雨,忧见容色,每辅臣进见,未尝不叹息恳恻,欲尽罢保甲方田等。王安石说神宗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陛下即位以来,累年丰稔,今旱暵虽逢,但当益修人事,以应天灾,不足贻圣虑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翻译解读】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完全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为了排除反对派的阻挠,表明变法的决心,提出了“三不足”的论断。“天变不足畏”,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祖宗不足法”,表示变法要做到不法常可,适应现在的具体的情况,不能盲目效法前人;“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在变法过程中,“三不足”表现出了变法的决心和勇气,论断破除了当时人们的守旧心理,一度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路人千百说长短”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谢谢,
路人千百说长短,
英才一人众评论。
实事大于口舌辩,
努力进取是唯一。
走自已的路,让人去说吧!谢邀!
元日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巜元日》是十一世纪中国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作品,热情讴歌庶民生活幸福快乐。“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声中”,方位词组句中作状语,表明是春节大年初一,是元日,一年之始,快乐地开起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亦表明生活很幸福,改革家眼中的庶民生;“一岁”,数量词组作受事主语,“除”,动谓,除掉,过去了。“春风送暖”,主谓词组作时间状语,表明是春天;“入”,动谓,喝进;“屠苏”,酒名,名词宾语。春节之时,百姓自然喝酒祝福,祝贺快乐。“千门万户”,主语;“门”指人家,“户”训作单扇门,泛指人家住户;“瞳瞳”,形容词作定语,形容太阳初升时天空自暗渐明的样子;“日”是名词谓语;译为“千家万户就像初升的太阳那样明亮红火,欢欢乐乐过春节。总,副词,表示持续不变,相当于“一直”、“一贯”作动谓“换”的状语。桃符,名词,桃木做成的木板,即桃木板。古代挂在大门上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以为可以避邪。五代时开始在上面贴春联,于是桃符便成了春联的別名。“符”,道士或巫师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能驱鬼避邪。“把新桃”,介宾词组作状语;“旧符”,宾语。意思是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把一个名词分开,表现错综之美。(20200508)(谢系统将拙文推荐进《头条》首页)
《元日》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做的诗,该诗做于熙宁年间,这段时间正值王安石变法的高潮,写出《元日》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一年一度春节的祝贺,更是对变法效果的渴望,他渴望北宋的这次变法能够一改国家危险局面,转危为安,国家兴盛,百姓富强,足以见得王安石对未来的期望之大,更彰显了其对变法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王安石生平介绍
北宋的许多文人,都是自幼苦读,满腹经纶,少年得志,如晏殊、欧阳修、苏轼等,而王安石也不例外,他生于普通职员家庭,父亲是临川军判官,少年便跟随父亲游历四方,体验民间生活,深知百姓不易,14岁时便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推荐下,举荐给老师欧阳修,获得赞赏。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取进士第四名,但却放弃入京为官的机会,回到父亲身边做一个小知县,在任期间,大兴水利,扩办学校,得到百姓的认可。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被宰相文彦博举荐,以其淡泊名利、为民勤政向仁宗举荐入朝为官,但却被王安石拒绝提拔。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一心想改革政治局面,受到司马光的引荐,王安石得知自己的志向与神宗想要的政治气象相符合,便入宫为官,王安石提出,要效法尧舜,改革治国方法。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宰相,以他为主导,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大规模实施改革运动,改革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
而《元日》就作于王安石初入朝为相时的熙宁三年,熙宁元年以来,王安石与神宗多次上书建议改革方案,得到认可之后,神宗便以王安石为相,并做改革的指导者,深入改革北宋的历史局面。
《元日》全诗内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该诗的浅显大意是:旧的一年在爆竹声中远去了,和煦的春风伴随着温暖送来了屠苏酒,家家户户都在初春的阳光中绽放喜悦,再一次把门窗上的旧桃符取下来,换上新桃符,喜气洋洋的过大年。
而将要进行改革的王安石,真正的意思却是:昔日宋朝三冗的局面就要远去了(新春的爆竹声把这些旧体制消除了),而这次的改革就要清空北宋旧体制的所有弊端(温暖的春风吹得国家百姓一片清朗),北宋的千家万户就要盼来喜悦的年头,社会总是要前进的,总是要用新体制替代旧体制,这样国家才能繁荣进步,百姓才能幸福满足。
所以,《元日》这首诗表达的愿望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王安石个人的雄心壮志即将实现
王安石性格颇为桀骜,但心怀天下,为人处事刚强不屈,但对百姓却怀有深刻的同情。仁宗时期,王安石经历过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他很钦佩范仲淹敢于直谏,敢于为百姓请愿的勇气,但是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也无疑给王安石留下了血淋淋的教训,于是这20多年来,屡次拒绝入朝为官,都在说明,他的思想与众不同,这一生,他也只遇到了神宗一人欣赏他,愿意跟随王安石变法,改变北宋三冗的现状,开辟新的社会局面。
所以,王安石在所写的这首《元日》是在表达自己踌躇满志,在新的一年里,他将用尽全部的心血,送走旧体制,迎来新北宋局面,此诗采用白描的艺术手法,真实的记录了新年新气象,也洋溢着喜庆欢快,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第二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以习俗词汇象征新政旧政之间的关系,用新的桃符替代旧的桃符,象征革除旧政,实施新政,借“曈曈日”来照亮千万户百姓,足以见得王安石变法的信心,这是他对自我雄心壮志实现的信心,更是为国为民做出贡献的喜悦。
国家富强进步的曙光更加明晰
据宋史记载,在仁宗、英宗时,王王安石几经朝中人物举荐,都以服孝、能力不足等借口不愿入朝为官,神宗在位时,专门招王安石进京做修起居注的差事,任命奏章宣了14次,他也不愿意接受,而直到不得已了,他被神宗传唤去谈心,发现自己与神宗对国家法律政策的改变方法颇为相同,神宗也非常喜欢王安石对国家改制的方案,两人便一拍即合。熙宁二年便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熙宁三年任王安石为相,这时,王安石才真正的开始变法,制定了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涉及军事、农业、经济、政治多方面的改革方案。
为实现“富国强军”的改革目标,王安石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但主要在两个方面集中发力:一方面,为了提升经济发展生产,充裕国库,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另一方面,为题提升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实行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如此精密的筹措,大大激起了他为国效力的情绪。
所以,《元日》这首诗中,王安石力图破旧俗,改新制,遥呼他的“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来反映王安石的品性,即强烈的反潮流和变革精神。除此之外,王安石还善于将意象抽象化,将“爆竹”“屠苏”“日”“桃符”等富有新年意象的词汇,推己及人,来表达每个人对往日生活的挥手,对来日生活的招手,这也符合宋代理学情感的表达,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诗词意境的表达:
“以文字为诗”,内容文人化;“以议论为诗”,意象抽象化;“以才学为诗”,高度技巧化。
《元日》中的文字可被万人熟稔,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可谓是才学并济,文以载道,意味深远。
百姓贫困者得到改善,富足者更加富足
北宋年间,积贫积弱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弊端,所谓“贫”多指国库空虚,用来奉养过多的官员,造成冗官、冗吏、冗费严重,所谓“弱”,多指军队势力的弱小,贫穷百姓的穷苦。
而王安石用青苗法、保马法、保甲法、免役法等,将百姓的农业生活、职业生活纳入国家管理范围,让他们以农为主,发展副业,为国贡献,不仅可以让百姓充分利用时间,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在提高个人生活水准的同时,也能为国家发展做出绵薄之力。
王安石的《元日》从表面上看,可以一览北宋春节期间百姓的安定富足,阅读此时,多种民俗活动跃然纸上,场面极度热闹喜庆,从中层次看,可以看到王安石对未来改革成功后,百姓生活更加富足的决心和信心,而从最深层看,揭露了王安石对社会发展的先进意识,王安石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中的旧人,而是“袭古却不泥古”时刻保持新鲜的“新人”。
结语
王安石作为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智者,他始终知道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所以他愿意沉寂数十年,等待神明的君主认可他的观点,来让自己心怀天下,兼济苍生的雄心壮志得以实现。熙宁二年的王安石,终于等到了这一日,起名“元日”这样一个寓有新意的词汇,象征新世界的到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必胜信心。《元日》中,新年中的习俗跃然纸上,而这些更新的习俗,更是作者寄托的理想,虽然含蓄,却有喜悦之意,即使委婉,却有开朗之心。
作者:蔡小记
参考文献:朱虹,龙溪虎.改革家王安石[J].时代主人,2019(09):40-42.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