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马腾都出自西凉(董卓出自西凉,马腾也出自西凉,那到底谁才是西凉的老大?)

网友提问:

董卓出自西凉,马腾也出自西凉,那到底谁才是西凉的老大?

优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852条回答。

董卓和马腾并不一样,一个是官,一个是贼。

先说说董卓。

这家伙是西凉人,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地区。

他的父亲是西凉有名的军官,在当地很有势力。董卓从小尚武,结交了很多朋友,同当地羌族豪杰的关系也不错。

当时西凉盘踞着大量羌人部落,他们半游牧半农耕,凶悍善战,是很强的军事力量。

好在羌人没有统一的领袖,而且当年还没有发明马镫,所以骑兵的威力有限。

即便如此,羌族不断反叛,成为大汉西部边境的最大隐患。

董卓成年以后就加入汉族正规军,成为军官,主要对付包括羌人在内的胡人,包括鲜卑、匈奴等等。

比如永康元年(167年)冬,叛乱的羌人进犯三辅,负责平定幽、并、凉三州的中郎将张奂派军司马董卓、尹端大破之,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次年,张奂班师回朝。董卓因功拜郎中,赏赐九千匹缣,董卓全部分给下属官吏和士兵。

董卓是在西凉发迹的,他的军队里面也有少量羌人、鲜卑等少数民族。

由于董卓的部队几乎时刻都在同胡人作战,是汉朝一支比较精锐的野战部队。

所以黄巾起义爆发以后,汉朝就调动董卓去中原腹地镇压农民军。

通过打农民军,董卓逐步从边疆军政高层,进入了中央军政高层,摸清楚了汉朝朝廷的虚实。

后来外戚何进同宦官十常侍火拼,董卓依靠手中军权叛乱,一举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说说马腾。

马腾就比董卓惨多了。

他虽然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子孙,但父亲一代就一个勉强糊口的西凉小军官。

父亲死了以后,少年马腾陷入赤贫,连妻子都娶不到,只能娶了当地羌族女子。

而当年存在民族歧视,马腾娶羌人女子,就像今天有地位的白人娶黑人女孩一样,是被人瞧不起的事情。

马腾当时一直以砍柴为生,不过他身材高大(约合现今1.85米),身体强壮,善于骑马和射箭。马腾性格豪迈爽快,深受羌人的喜欢,将他当作自己人,逐步有了点名气,被汉朝军队看中,招募进入部队。

但是马腾和董卓的道路不同,因为没多久他的长官凉州刺史耿鄙就被杀死了,当地大乱。

当时地方军阀韩遂趁机叛乱,身为偏将军的马腾加入。

他们两人伙同了叛乱的羌人,形成了很强的叛乱力量。

不过羌人都是部落,互相合作不好,韩遂和马腾也是各怀鬼胎,经常内讧,所以没有能够称霸西凉,只是地方军阀而已。

他们也曾同董卓交手过,各有胜负。

但当时董卓不是主帅,只是一个将军,汉军主帅为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后来则是司空张温。

董卓此时还不算是军人,只是拥有自己的一批嫡系军队。

总体来说,董卓是官兵,背靠大汉王朝,实力强得多。

韩遂马腾虽然也有数万人马,但大多是靠不住的羌族。虽然羌人骁勇善战,尤其骑兵很厉害”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但毕竟实力有限。

最初的作战,比如185年,虽董卓杀死韩遂马腾数千人,但最终还是被对方击溃五路友军。董卓自己这一路虽然没败,却孤掌难鸣,只能撤退。

双方拉锯战直到188年,董卓他们汉军才占据绝对优势。

当时韩遂马腾攻打右扶风,围攻陈仓县城。

朝廷拜皇甫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两万人救援陈仓。

皇甫嵩抵制了董卓的错误战乱,派兵直捣陈仓。

此时董卓已经可以完全操纵嫡系部队,他谎称部下胡人士兵不愿意前进,按兵不动,皇甫嵩和朝廷都拿他没办法。

好在皇甫嵩很厉害,自己领军在陈仓城下打败疲惫不堪的西凉叛军。

韩遂、马腾只能率部仓皇撤退,皇甫嵩再次顶住董卓的压力派兵追击,叛军大亏,被斩杀万余人。

韩遂和马腾由此元气大伤,随后几年没有敢于作乱,只是盘踞西凉一角。

此时董卓尚且没有行政权力,还不算是军犯。

但董卓入主中原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操纵中央大权成为顶级军阀。

他邀请韩遂、马腾共同策划进攻山东诸将。

当时韩遂和马腾正在内讧厮杀,在董卓调停下决定进入关内捞好处。

不过他们刚到长安,董卓就死了。

董卓死了以后,李傕郭汜和后来的曹操,为了控制西凉的局面,才利用韩遂、马腾来对付当地其他军阀和少数民族。

因此,韩遂、马腾才真正形成了一定的实力。只是好景不长,很快曹操就开始收拾他们,最终瓦解了他们在西凉的割据地位。

可以这么说,在当年的西凉,无论董卓还是韩遂、马腾,都是一号人物。

但董卓是大汉官兵,受到朝廷的制约,实际的权力有限,不能算是军阀,没什么了不起。

而韩遂、马腾虽然是草头王,有自己数万人马,盘踞一方,但内部混乱、组织杂乱,乌合之众而已。

但相比起来,韩遂和马腾的势力较大。

另外,董卓的军队同韩遂、马腾是有区别的。

董卓麾下虽然有胡人士兵,但仍然是以汉族人为绝对主力,作战战术和装备也完全是汉朝的。

韩遂和马腾则不同,部队中有大量胡人士兵,还有大量助战的羌人骑兵,作战方式灵活,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轻骑兵战术,同董卓完全不同。

当年董卓夜间带着部队找到汉少帝,汉少帝看到董卓的军队里面有一些面目凶恶的胡人士兵,吓得哭起来。

如果汉少帝看到的是韩遂、马腾的部队,里面很多清一色都是胡人士兵,有时候还将敌人的首级挂在马头炫耀,估计汉少帝直接要吓得晕死过去。

其他网友回答

想弄清西凉到底怎么回事,谁才是西凉的老大,这就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北宫伯玉。可以说,没有他也就没有董卓、马腾等一干西凉大佬。

公元184年,东汉爆发了黄巾之乱,一时间叛乱四起。这让身在西凉的芜胡族首领北宫伯玉看到了机会,于是他趁机起兵作乱,反抗东汉朝廷。

当时担任凉州督军从事的边章,以及担任凉州从事的韩遂都落入北宫伯玉手中。

叛军在攻下金城郡,并斩杀金城太守陈懿后,干脆胁迫边章和韩遂入伙,明显是想借助二人在西凉的影响力。

二人为了保全小命,无奈之下只得答应。而边章更是被推举成了叛军名义上的首领,靠着边章和韩遂的名望,叛军收拢了不少人,其势力迅速扩张。

此时的叛军,已经不是区区凉州的地方军能够应付的了。而在这个过程中,韩遂开始崭露头角,在叛军中有了一席之地。

此时的北宫伯玉正处于人生巅峰,区区一个西凉已经无法满足他了。到了公元185年,他率领大军进犯三辅。

三辅乃京师所在,三辅乱,则京师乱,京师乱,则天下乱。

为此,东汉朝廷派遣左车骑将军黄埔嵩和中郎将董卓领兵出征,讨伐西凉叛军。值得一提的是,这董卓出身自西凉的陇西郡,因为表现突出,被推举入朝为官,此后他就一直在四处平叛。

黄埔嵩、董卓二人与叛军交战数次,皆无法取胜,反而使得叛军势力进一步扩大,拥有部众超过十万。

于是朝廷将黄埔嵩免职,改由司空张温出任车骑将军,让其率领董卓等人继续征讨叛军。

当时,朝廷的军队虽说也有十多万人,但是在兵力上不占优势,加上西凉叛军战斗力较高,张温和董卓初战不利,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一天夜里,有流星从叛军营地上方划过,弄得叛军营地骡马都被惊醒。

虽然这在我们看来不算什么,但是古人信鬼神。韩遂、边章还有北宫伯玉一番合计,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开始安排退兵事宜。

结果,这事却被董卓获知。于是他率领本部兵马,趁着叛军撤退的时候发起了突袭。此时叛军已经收拾好东西,忙着行军,根本无力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攻击,于是大败。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董卓此人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个无能之辈。叛军是临时决定撤退的,董卓能这么快得知此事,说明他长期在叛军营地四周布置眼线,寻找机会破敌。

而且当他得到叛军撤退的消息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带着手下就杀了过去,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这都足以说明,董卓此人也算是有勇有谋。

不过董卓手里的兵太少了,虽然叛军大败,但是实力并未受到太多损失。张温率领朝廷大军四路出击追击叛军,结果都被叛军大败,除了董卓所部无功而返,其他人都是大败而归。

朝廷总不能说十几万大军竟然解决不了叛军吧?于是将董卓进行一番包装,来掩盖朝廷大败的事实,而董卓也因此得以封侯。

至此,董卓彻底在东汉朝廷站住了脚跟。

而叛军那边也发生了大事,大概是在于朝廷大军交战的过程中,北宫伯玉等人实力受损。韩遂于公元187年杀了北宫伯玉、李文侯、边章等人,夺取了叛军的领导权,拥兵十几万,成为了西凉地区最大的势力。

至此,韩遂一跃成为了西凉地区最大的势力,是当之无愧的西凉老大。

不过有一点,韩遂此时的身份依然是贼,他的身份不被朝廷认可。

自古官贼势不两立,就在同一年,凉州刺史耿鄙集结凉州六郡之兵讨伐韩遂。此时,马腾也第一次站上了历史的舞台。

当时西凉地方军四处招兵买马,马腾投效军中。由于他人高马大,武艺高强,得到地方官员器重,被任命为军从事,后来凭借军功不断升迁,最终坐到了偏将军的位置。

这偏将军虽然官职不算高,但是在地方上是绝对的实权派,手握重兵。

当时陇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黄衍起兵反叛,当地人王国也聚众反叛,加上耿鄙又被手下所杀,整个西凉都乱了。

这还没完,由于耿鄙的死,使得西凉地方军群龙无首,也不知道是谁提议的,总之地方军也加入了反叛的行列,这其中就包括马腾。

这下子,东汉朝廷彻底失去了对西凉的控制。而马腾则与韩遂、王国等势力结盟,共推王国为盟主,彻底控制住了西凉。

不过这王国就是个摆设,叛军之中势力最大的还是韩遂,其次便是马腾了,至于其他人,都是小势力,不值一提。

西凉军经过这一番整合后,其战斗力大增。

接着,西凉军再次进犯三辅,围攻陈仓县城。朝堂为之震动,急忙派遣左将军黄埔嵩和前将军董卓前往陈仓御敌。

由于陈仓县城非常坚固,西凉军久攻不下,已经是兵困马乏。此时黄埔嵩率领朝廷大军杀到,西凉军大败。

黄埔嵩乘胜追击,连败西凉军,斩首过万,西凉军被迫退守西凉。

而此时西凉军内部发生内讧,王国被杀。于是西凉军胁迫名士阎忠为首领,想凭借他的人望吸引更多的人为其效力,结果这阎忠不愿和他们合作,不久便郁郁而终。

此后马腾与韩遂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内部争斗,使得西凉军实力大减,无力再与朝廷抗衡。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马腾与韩遂的势力已经不相上下,西凉的老大非他二人莫属。

有意思的是,董卓此时对他们伸出了橄榄枝。董卓此人野心巨大,马腾、韩遂之流只是想争夺点地盘罢了,而董卓则志在天下。

他希望通过控制朝廷中枢来实现这一目的,但是他势单力薄,需要外援,于是他看上了西凉军。

西凉军自知势单力薄,不是朝廷的对手,想通过这次结盟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因此对于董卓的提议欣然接受。

当时,董卓得到消息,汉灵帝病重。于是当朝廷调任他为并州牧,并将手下军队交给黄埔嵩,董卓直接扯理由拒绝了。

按理说,董卓这种行为犯了大忌,应当直接处死。奈何当时西汉朝廷持续衰弱,对很多地方已经失去控制能力,因此朝廷也拿董卓没办法,只能听之任之。

没过多久,汉灵帝便去世了,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朝臣势力与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势力争权,何进为了给宦官压力,调董卓率兵前往长安城勤王。

董卓明白自己的机会到了,于是联系马腾、韩遂等人,希望西凉军能配合他的行动,在他夺取朝廷大权的时候,前去攻打山东诸地,吸引当地军队的注意力。

马腾、韩遂等人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但是就是没动静。很显然,西凉军也在观望形势。

其实这也正常,毕竟不久之前双方还是敌人,他们的结盟只是互相利用罢了,谈不上什么信任。

虽然西凉军没有按照计划行动,但是董卓依然不愿意放弃这次机会。虽然后来何进反悔了,多次派人让他折返,然而都被他无视了。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十常侍干掉何进,而袁绍又干掉了十常侍,整个京师乱成一团,而董卓恰巧在这个时候抵达了。

他趁机吞并了何进和丁原的军队,彻底控制住了京师。

而马腾、韩遂看到董卓成功了,这才出兵,企图浑水摸鱼。

可惜他们反应太慢了,或者说局势变化太快了。当他们抵达长安城的时候,董卓已经死了,此时的长安城是李傕、郭汜说了算。

李傕等人的处境比董卓还要差,急需西凉军这种有实力的盟友,于是封马腾为征西将军,韩遂为镇西将军。西凉军终于从叛军变成了正规军,算是被洗白了。

此后,马腾和李傕等人时而反目,时而和解。加上李傕等董卓旧部之间还时常互相攻打,整个关中大乱,于是马腾和韩遂就趁机驻扎关中了。

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他们二人结拜为兄弟,同气连枝,共同进退。直到曹操彻底收复关中为止,他们都一直是关中最大的势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凉经历了三任老大。最初是东汉朝廷,或者说是朝廷任命的西凉刺史。后来韩遂崛起,拥兵十几万,成为了西凉的老大。再后来马腾也崛起,其实力与韩遂不相上下,于是二人共同成为西凉的老大。

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其实根本没有董卓什么事。他最多也就是攻打西凉军的时候,短暂在西凉驻扎过。

至于他军队里的西凉铁骑是从哪里来的?一方面应该是吸收了西凉军的俘虏,另一方面应该是在西凉驻扎的时候在当地招募的。当然,他和马腾、韩遂结盟的时候,可能也得到了他们援助的部分兵马。

总之,这董卓手下虽然也有西凉兵,他也是出身西凉,但是他压根就不算西凉的势力,这西凉的老大自然与他无关了。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答

董卓和马腾虽然都出自西凉,但是二者其实并非同一时期称霸的西凉。

公元187年,凉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导致狄道人王国以及氐、羌等民族造反,凉州刺史招募各郡之兵进剿韩遂,马腾应征,因其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的身份,被州郡官员看重,任命为军从事,统领部队,后征战有功,提升为军司马,迁偏将军。

不久,耿鄙被手下杀死,大军在途中哗变,马腾等人都拉着队伍造反,杀掉了凉州刺史,联合韩遂与汉阳人王国合兵,自号“合众将军”,共同推举王国为主帅,汉王朝称其为三辅作乱。此时以马腾韩遂为首的军阀力量才正式出现。

但是这不是一支正统的西凉边军队伍,而是以羌胡少数民族、西北各郡汉兵组成的起义军。

此时的董卓因为熟悉西凉又有对羌作战经验,被任命为中郎将,为皇甫嵩的副将,率军平叛。

由此我们得出第一个结论:

董卓属于正规军

马腾韩遂为叛军

既然立场不同,必然会有战争,马腾韩遂集团与董卓集团,发生过多次战争,经常吃败仗。从战斗力和组织力来说,马腾韩遂的军队,是不如董卓集团的。189年,马腾进兵三辅,围攻皇甫嵩和董卓的驻地陈仓,马腾围攻陈仓县城达八十余日不克,疲敝而退。皇甫嵩下令追击,董卓劝阻,认为“穷寇勿追,归众勿迫”,皇甫嵩则认为:“叛军是丧失斗志的疲师,而不是归众、穷寇”。随后,皇甫嵩让董卓负责殿后,自己率军追击,连战连胜,斩首万余级,并斩杀王国。此后马腾和韩遂便退军割据西凉。

同年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于是,朝廷征召董卓使将兵到京师,从此董卓离开西凉入主朝政。

这里我们看出马腾韩遂的军队人数是比董卓集团多的,但是战斗力不去董卓集团,韩遂的人马本来就是各路造反势力的大杂烩,而马腾带着加入的则来自于西北各郡临时招募的人马,所以整体军事素养是远远不及董卓的正规军。

于是我们得出第二个结论:

董卓集团的战斗力更强

马腾韩遂的叛军数量更多,所以即便同在西凉也是平手。

还有第三个结论:

马腾韩遂军队逐渐壮大的时候,董卓已经处于生涯末期,189年董卓入主朝政,192年就为吕布所杀。

综上所述,马腾和董卓,这是两股来自西凉不同的势力,董卓是官方老大,马腾和韩遂是叛军的老大

其他网友回答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针对董卓和马腾谁是西凉老大,我的观点是:董卓能不能算作西凉老大,我不太确定,但是马腾绝对不是。当然两个人的势力最强大的时期不同,也无法相提并论的。

先说说董卓。董卓成长于凉州,年轻时好结交羌人。西凉当地有着大量的羌人,所以很多城池都是汉人和羌人混住的,甚至没有汉人,羌人在西凉的部落众多,实力不弱。董卓年轻时因为自己的豪爽,结交了大量的羌人首领。成年后在西凉抵御了匈奴人的进攻。

公元166年,鲜卑人联合羌人作乱,董卓带兵平叛,并取得胜利,这个时候董卓在西凉有着很高的声望,在军中的威望也是很难动摇的。

公元184年,西凉又发生叛乱,董卓又率军前往平叛,最后又成功平定。

随着董卓屡建功勋,汉灵帝也对董卓有所忌惮,想要解除董卓兵权,但没有成功,董卓在当时应该是影响力最大西凉人之一,在西凉的名声应该不亚于皇甫嵩。

到后来,董卓能到入主朝廷,就是西凉中有着大量董卓的麾下,依靠着西凉大军掌控了朝政。

马腾当时还是叛军的一份子。叛军失败后就回答西凉成为了其中的一个军阀。在西凉的影响力完全不能和董卓比。所以我觉得当时的董卓勉强能算作西凉的老大,是他让关东诸侯了解到了西凉军的实力。

而马腾势力全盛时期。西凉并没有完全听他的,西凉大地上除了朝廷官员,还有着大量的军阀,羌人部落首领,其中军阀实力以马腾和韩遂最强,其他的还有梁兴、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成宜、马玩、杨秋,实力参差不齐,但是对于韩遂比较尊敬。马腾在羌人中的影响力也是没韩遂大。所以马腾的实力与韩遂相比,都不一定胜过对方,怎么可能是西凉老大。

其他网友回答

董卓、马腾谁是西凉老大?这有点像“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他俩连同韩遂,三个枭雄都出自凉州,并且经历了由兵到贼、由贼到兵的戏剧人生;而相比较曾经的“凉州三明”,他们就差劲得多了。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凉州成了东汉后期武德最为充沛的地方。

纵观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那时的华夏文明虽然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上游一向武力强盛,周王朝、秦国都崛起于西部;下游则经济文化繁盛,最典型的莫过于春秋战国的齐、宋。

长之以往,便形成了“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所谓的“关”,指的是函谷关)。两者结合得好,国家就强大;反之就会出问题。西汉、东汉就是两个典型。

西汉王朝崛起于汉中、三秦,进而统一全国,再次印证了关西的强大武力。而在完全统一天下后,刘邦再三斟酌,决定继续定都关中,奠定了西汉强盛、蓬勃的基因:繁荣的关东持续向京师所在的关中地区输送人口、物资、文化,以此为滋养,黄河上游的强盛武力向外释放,西汉定朔方、拿河西、通西域、逐匈奴,中原王朝的疆域空前拓展,在西北方向尤其明显。

但东汉却是另一种态势。反莽起义期间,绿林、赤眉先后席卷之下,关中地区残破不堪。因此,东汉建立后定都于关东的洛阳,东西部的互补性人口、资源流动就此停滞。据记载,东汉时期,关中地区的人口约为西汉时的1/5,再加上东汉对外采取保守防御姿态,对内废除“轻车、骑士、楼船”等“义务兵”,尚武精神有所减退。

到了东汉后期,这种轻西重东的格局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局面,同时也戏剧性地让凉州军事成了帝国的顶梁柱。

由于中原政权在西北方向投入资源过少,在西汉时期被强力压制的西羌各部落,竟然成了东汉王朝的心腹大患。公元57年,烧当羌首领滇吾袭扰陇西郡,拉开了百年羌乱的序幕。

其中,从汉和帝后期起,直至东汉末年,先后集中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羌乱:

第一次是汉和帝、汉安帝期间,叛乱持续十多年,东汉朝廷为之付出了惨痛代价:“军旅之费二百四十余亿,并、凉二州为之虚耗。”

第二次是汉顺帝期间;第三次羌乱就是在东汉末期的桓、灵二帝在位时。

而凉州则几乎可以跟羌乱挂钩。

东汉的凉州是西北大州,下辖武威、敦煌、酒泉、张掖、西平、金城、陇西、南安、广魏、安定、扶风、京兆、北地、冯翊,可是视为“关西”的主体。东汉时期,西北地区人口稀少,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凉州汉、胡杂居成为常态。因此,羌乱爆发后,这里成了主战场。

以汉安帝时期的首次大乱为例。公元108年,西羌部落不满朝廷征调,在凉州大举反叛。朝廷派邓鹫、任尚平叛,结果遭到大败,8000多名将士战死。随后凉州地区陷入大乱,史称“湟中诸县,粟石万钱,百姓死亡不可胜数”。随后西羌首领滇零在北地郡起事、招兵买马,随后切断陇道,进攻三辅。

随后邓鹫上书朝廷,建议放弃已经残破不堪的凉州、退守关中,满朝文武竟然大多赞成,好在虞翊极力阻止。后来,虞翊建议任尚打造一支精炼的骑兵队伍,终于暂时平定了叛乱。

从第一次羌乱的经过就可以看出,凉州遭受战火摧残之严重,更何况后来又有第二、第三次大规模战乱。

但所谓久病成医,常年处在这种环境下,却也让凉州的尚武之风空前浓厚。东汉末年大臣郑泰曾说:“山东承平日久,民不习战;关西顷遭羌寇,妇女皆能挟弓而斗。天下所畏,无若并、凉之人。”

而那些对付羌乱的汉军将领,大多也是凉州本地人。汉恒帝时期,对羌战争中最为杰出的三位大将都出自凉州: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三人合成“凉州三明”。

其中,段颎在四年中共与羌人作战180次,杀敌4万人,最终平定西羌、击灭东羌,当之无愧的首功。而皇甫规,则有个大名鼎鼎的侄子,那就是后来担纲主力、平定黄巾起义的皇甫嵩。

相对于“凉州三明”,董卓、马腾、韩遂这三个同州后辈,却是以完全相反的“叛乱者”形象出现。

董卓是陇西人,自小就经常跟羌人打交道,还跟其中不少首领交上了朋友。汉恒帝末年,朝廷征兵,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跻身羽林郎。后来跟随名将张奂出征立功,被拜郎中,随后陆续担任广武令、西域戊己校尉、河东太守等职务。

在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受命讨乱的北中郎将卢植虽然连战连捷,但却因得罪了宦官被免职,董卓以东中郎将的身份接替其岗位。但董卓的表现却相当差劲,没多久就因“攻张角无功”而被撸掉,收拾烂摊子的重任落到了凉州“大佬”皇甫嵩的肩膀上。当然,后者的能力那是没得说,短短两个月后就连续击败张梁、张宝兄弟,基本平定了黄巾起义。

而董卓再度被启用,则要托老乡韩遂等人的福。

就在皇甫嵩歼灭张氏兄弟期间,西北再乱,挑头的是北地郡先零羌。他们推举湟中义从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害朝廷护羌校尉泠征,势头相当凶猛。

说明一下何谓“湟中义从”。早在汉章帝期间,护羌校尉邓训从湟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挑选骁勇善战的健儿为“义从”,即归附归附朝廷、自愿从军的胡人。此后的百十年间,“湟中义从”就成了一支强悍的胡人军队。

随后,为了扩充实力、提高管理水平,北宫伯玉等人寻思着找几个有能力的汉人合伙。而在当时,凉州金城郡的边章、韩遂向来名头响亮,于是叛军“诱而劫之”(可以理解为“逼良为娼”)、让他们主管军政。

起初,朝廷派皇甫嵩负责对付北宫伯玉、韩遂等人;但皇甫嵩为人正直,由于拒绝宦官索贿,没过多久他就被汉灵帝免职,改由张温统帅大军。同时,董卓也被起用,官拜破虏将军,受张温节制。

也许是同行的衬托,董卓在这次出征中表现较好:“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因此被拜前将军、并州牧。

而韩遂则在造反事业中发掘出了自我兴趣,很快变被动为主动。公元187年,他杀害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等头领,独占了十余万叛军的指挥权,随后进军包围陇西。下一年,扶风人马腾(东汉初年名将马援后人)也拥兵反叛,凉州地区乱成了一锅粥。

公元191年董卓进京,随后邀请凉州老乡韩遂、马腾共同对付山东诸侯,双方一拍即合,关西对阵关东的态势仿佛就要形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许董卓像老大。

不过,随着董卓在下一年被杀,韩遂跟李傕闹翻,两支凉州兵马一度自相残杀。后来,韩遂、马腾也反目成仇,凉州势力长期内讧,客观上也给了曹操等关东诸侯崛起的机会。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受东汉“轻西重东”格局的影响,凉州虽在政治地位中逐渐边缘化,却也“因祸得福”,在后期成了王朝的军事顶梁柱。但在东汉末年,凉州武装却率先成了王朝的颠覆者,并且最终因过于注重武力、未能像关东诸侯那样文武并重,率先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董卓出自西凉马腾也出自西凉那到底谁才是西凉的老大】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